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多多少少都会给别人一些小小的帮助,也会接受别人一些或大或小的帮助,但做任何事时,尽量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自在,更不要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去感受那份不必要的屈辱,当是为人之道。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有一次在公‘交’车站,我远远地看见一辆车来了,有两三个人下车,我趋步向前,到时车已开走了。刚下车的一个中老年‘妇’‘女’,继续在车站上等车。我细看,原来是同学的母亲,赶紧打招呼,问:“大姨,您倒车啊?”老人笑,说换一辆车。车来了,老人还上同一路车,我纳闷,问其故。老人有点不好意思,说“刚刚有个可能患小儿麻痹行动有点不便的年轻人上车,我就站起来让他坐,我年纪比他大,怕伤他自尊,所以就说我要下车了你来坐吧。这不我就下了车,再上车。”我知道老人信基督教,但老人腼腆而快乐的话语里,我分明感到了人‘性’中一种不可言说的智慧之光。
人在困难的时候都希望得到帮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尤其是在接受别人钱财时,总感到难为情,如果救助者再过分张扬,对被救助者来说,对他们的心灵无疑更是一种莫大的损伤和打击。每每看到电视上富人为穷人捐献赞助的景象,会让人心里会有一种难受的感觉。一个个富人们都居高临下,施舍的成分尤为强烈,而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或残疾人在接受捐助的时候,总是一幅难受的表情,像是被欺辱了一番。电视的记者们更是不识时务地让捐助者和受捐助者谈一番感想,两相比对,侃侃而谈和结结巴巴永远是这类新闻的点睛之作。每每这时,我除了为他们的贫穷难过,同时还会为他们接受如此施舍而再次受伤的心感到悲伤。而敲锣打鼓、披红挂彩的捐助者却很少有人顾及这些弱势群体内心的复杂感受。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该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须叟不可忽视。
看过一篇报道,过目难忘--在某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的注意。校方在主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就会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帐户。据说,通过这种“隐形资助”的形式,这个大学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款64万余元,以每人每餐消费3元计算,解决了很多贫困学子的“吃饭问题”。
行善不为人知,又照顾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的为受助人提供保护自尊的空间,这才是真智慧!胡适曾资助陈之藩到美国留学,陈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回信:“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其言其行,无不充满一个行善者应有的智慧。恩惠在人间必会在人间得到丰厚的“利息”。陈之藩在后来说:“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残疾人士,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是基于一种同情的心理,这固然没有错,但我们在帮助这些残疾的人士时,我们一定要用自然的态度,得体的言谈举止使让他们真正感觉到温暖,因为一些不妥当的举动则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一些鲁莽的帮助也会让他们尴尬。
在帮助残疾人时,先要了解他们的残疾类别,是肢残人、盲人、智障人还是脑瘫者,此外还要尽可能了解其残疾的部位和残疾的程度,以确定帮助的部位和力度。如有的残疾人装有假肢,如果帮助不当,动作生硬,很容易造成价值昂贵的假肢的损坏;再如,有的盲人尚有一些光感,这与帮助全盲的盲人也应有所区别。如果尚不了解情况,又已经征得同意帮助残疾人的话,不妨先问一下,请教一下帮助的方法,再进行帮助。千万不可鲁莽地自以为是地采取行动,那样往往会好心办坏事,给残疾运动员增加了更多的不便。
在帮助残疾人的时候,应注意使用敬词,如“请允许……”、“您是否……”、“可不可以……”等。在帮助残疾人之前,应先征得他们的同意,问一声“您需要帮助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在得到残疾人的同意后,再按科学规范的助残方法给予帮助。如果未征得同意就贸然去帮助残疾人,往往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帮忙”适得其反。一些残疾人形成了较强的自理能力,如果不征得同意就去帮助,等于告诉别人“他不行,他是残疾人”,往往使他们觉得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