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是辐合思维。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思维本身就好象什么都不是,其实就是一种“迁移类比”的能力。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自然枝桠、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这里的营养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积聚的见识和认知,自然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来的深层认知就越正确,包含也就越广阔。思维发散不依靠任何介质,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引发事件。迁移需要人思维的活‘性’,因为有些事情没有显而易见的关系,那么起初要人为给以假定,然后实践论证。这个方法对进入哲学领域非常有效,因为哲学探讨的广度与深度,不是其它领域能解释的。哲学是用来解释其它领域的,所以要进驻哲学,开始势必是假设。这是发散思维特‘性’的一种补充,是凭空的,但后面必须实践证明,再论证其适用范围,既分辨清这个结果的价值大小,局限‘性’等。
发散思维主要是靠“类比”进行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但要注意总结积累,这样发散思维以后才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厚。发散思维通常是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建立“连接关系”的,因为要使迁移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正确,“连接关系”能不感知的时候尽量不感知。逻辑论证对非感‘性’一类,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当有些事情牵涉很广的时候,它的枝桠有的则可能是直接用发散思维迁移类比推断的,而有的则可能是只能在用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导之后而再发散才行的。
发散思维的价值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阅历、经验和对生活对人‘性’的认知。只有这些内容不断丰富,发散思维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体现才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发散思维本身是要借助于人的生活积淀和思维活力才能体现价值的,如果人什么都没有,那么发散思维就是个空架子,也长不大。所以,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拥有天真,要遇事冷静。冷静是一切事情顺利的开始。要使迁移结果尽可能正确客观,就要求冷静,所以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要炼心,对于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时候既要有亲临身份也要有一种过客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