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义利三国 > 第五十九章 青州的春天(六)

第五十九章 青州的春天(六)(1 / 1)

“在下青州鸿胪从事蒋干,拜见康成先生!”

青州北海国高密县,郑玄的居所内。蒋干带着蒋通的亲笔信拜访古文经学大家郑玄郑康成。蒋干的来意很明确:邀请郑玄到渤海去。在渤海师范学校中任教。

和真实的历史不同,由于这一世的第二次青州黄巾其规模较小,又迅速的被蒋通再次平定。故而郑玄并没有像真实历史上那样被迫南迁徐州避难,而是仍然在故乡高密著书立说,注释各经。

这时候的郑学,已经有了很大声势。以他为旗手的古文经学派可以说已经压制住了今文经学的官方学术统治地位。只不过因为灵帝以来朝纲紊乱,董卓那个大老粗也不关心这个。故而朝廷一直没有对官方的五经博士人选做出调整。使得名声显赫的古文经学派现在仍然只能算是在野学派。

蒋通前世是个医生,对什么古文啊、今文啊啥的根本分辨不清楚。转世到这个时代后,幼年又是跟着郑玄读的书,所以自然倾向于古文经学更多一些:实际上,和逐渐堕落,一天到晚神神怪怪,讲究谶纬之学。神化孔子的今文经学比起来,反对谶纬之学,反对神化孔子,重视考证,讲究五经贯通学习的古文经学派明显更对穿越者的胃口。事实上古文今文之争最终也算是古文经学派获胜。因此,古文经学派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于蒋通这样的穿越者来说,古文经学千不好万不好,都比未来将要诞生的玄学好。更何况现在他蒋通已经彻底拿下了青州,自己的老师又在自己的地盘上。于公于私,派人来延请自己的老师去渤海讲学都是必需的。

“子翼请坐。子翼之名,玄久闻矣。今日一见,江左名士,名不虚传。”

“不敢。小子惶恐。在宗师面前,小子哪敢称什么名士。”

“子翼此来,其意余已知晓。渤海师范学校,塑立诸多贤王名臣之像,使其功业万世不朽!如此盛举,怎能不让天下名士心潮澎湃。半个雒阳的藏书又在那里,还有蔡伯喈这样的大家。玄又如何不愿去呢。不过烦请子翼事先告诉我那招弟儿一声,若要余去,讲学可,出仕绝不可。”

“康成先生不愿出仕我家主公当然无妨。干此行之前,主公已向干说明:康成先生只要愿意到渤海师范学校任教,学校聘请先生为经学首席教授,每月供奉先生可自行随意支取。三日一讲也可,五日一讲也可。都随先生的意思。先生若要注释经文,我渤海师范学校现在拥有半个雒阳的藏书,加上主公以及蔡伯喈、管幼安等诸多大贤献出的藏书,共计八万余卷。先生去了渤海,八万卷藏书供先生随意翻阅。不过……”

“不过?”

“主公说了,康成先生这样的宗师,就算是要出仕,也只能直接出仕陛下,充任五经博士之位,使得古文经学正式成为官学。故而他是万万不敢让先生做他的属下的。不过,先生的数千弟子,跟着先生学习多年,难倒不应该学以致用么?”

“哼!招弟儿那厮打得好算盘。罢了,待会余召集弟子们,告知他们余之决定。何去何从,由他们自行决定吧。”

“多谢康成先生成全,干敢不遵命……”

另一边,幽州上谷郡。

这里现在属于刘虞的地盘,刘虞和蒋通的关系因为当年雒阳时候的交情,加上现在双方领土又不接壤,没有什么直接冲突,因而还算过得去。所以青州牧府司闻曹的大头领司闻令张涛张季澜敢在这里大摇大摆的招摇过市。

不过现今天下,张涛和他的司闻曹名声已经有点大了。荀彧、郭嘉、甘宁、杜幾、梁习、刘馥、蒋干……一个个青州的栋梁加入青州,都与司闻曹脱不了关系。可以说,张涛现在已经隐隐有闻名天下的势头,他走到哪里,当地诸侯肯定是心惊肉跳,当地世家大族一定是深恶痛绝,而当地的寒门士子或者世家大族的旁支庶子嘛,那就是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了。

不过这一次张涛来,不是来发掘未成名人才的。

“青州司闻曹司闻令张涛,受我家主公之托,前来探望北中郎将!”

“呵呵呵,北中郎将。浩然果然是个念旧的人。可是季澜啊,植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垂垂老矣!现在都只能卧床在家,闭门等死。浩然还要余这样的人做什么呢?”

“子干先生何等人也!便是我家主公为超凡之主,也不敢驱使先生啊!涛此来,是为了我华夏文统昌盛而来!”

“季澜说得好大的口气,那个渤海师范学校,余虽然僻处小郡,也是知道的。浩然在青州百战之余第一件大手笔就是做这件事,真乃高瞻远瞩之至。不过,这学校当真能如季澜所说是为了我华夏的文统不绝而兴办的么?这学校不是他蒋浩然的私学么?不是他专门为自己培养官吏的么?”

“一切瞒不过子干先生。先生也知道,渤海世家大族受袁本初蛊惑,群起叛乱,我家主公不得已痛下杀手。可是这样一来,使得太多豪门子弟不再愿意出仕我家主公,为了日后长远考虑,这个学校为将来我家主公培养能臣干吏也是应有之意。不过嘛……”

“不过?”

“不过主公说了,这学校他是教授之一,但也仅仅是教授之一。这个学校官方是不持立场的,具体的管理,是由教授联席会集体协商决定,这就是主公所说的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在这里教学的教授,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教授自己说了算。主公说,就是要通过各个教授的交流、较量以及学生自己的实践,让学生们自行决定自己未来的价值取向。所以,主公说,这个学校办起来以后。最想派人往这所学校里去做教授的,恐怕是他的敌人呢!”

“浩然的心胸除了在面对刘玄德的时候过分较真外,其他时候还是很宽广的,这一点余是深知的。季澜,植当年也是平定黄巾的主将之一。现在看来,当初蚁贼起事,朝廷和世家才是要付主要的责任。植并不反对浩然限制世家,但是他的谋划阴损了点,手段也太激烈了点……”

要是蒋通在这里听到这话,估计就要大声喊冤了。他算什么激烈啊!曹操后来做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发生,那就暂且不去说他。但是自己现在的那个盟友平州牧公孙度,对世家大族做的事情就要比他狠得多!只不过是地处偏远,影响度不大罢了。

“不过,有雒阳半个书库在那里,有蔡伯喈、郑康城在那里,植还是愿意去的。先说好,只做教授,绝不出仕。如何?”

“当然,一切依先生的意思。”

整个初平二年的六七月,青州牧府司闻曹的司闻使们被荀彧、蔡邕等人追得那是一个鸡飞狗跳,全国各地漫山遍野的到处拜访已经成名的学术泰斗。按照荀彧的话说就是:来不来是一回事,但去不去请是另外一回事。车骑将军一年多前在雒阳不要粮食只要图书的举动已经说明了将军要在雒阳衰落后在全国再立一个文宗的野心。从而抢到学术、教育、舆论的制高点。为培养新一代士人做准备。这个时候司闻曹的司闻使们就应该为了达成将军的这一目的拼尽全力!

当蒋通的青州收拢了拳头,一心一意的****伤口,恢复力量的时候。他的对手们在做什么呢?

袁绍现在的头很大。

无他,缺粮。

初平元年的讨董战役,一开始的时候声势浩大,公子哥们,高富帅们拉了几十万部队齐聚酸枣。一个个开诗会,搞沙龙,闹了个不亦乐乎。可是这些活动都是要耗费大量钱粮的。而当初承担这笔钱粮的,主要就是时任冀州牧的韩馥韩文节——谁让冀州是天下第一大州呢。

如果是初平元年出了一次血还不算什么的话,最恼火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子弟看待平民百姓,就如同现代人看自己雨天走路时不小心带起的泥浆一样。故而除了蒋通这样穿越者以外,其他各地讨董的诸侯都几乎没有关注民生的概念。说讨董,就拉着部队来了。驻地的防务呢?春耕呢?全都不管不顾了。结果就是,冀州南部最富庶的五个郡国,初平元年的春耕因为欠缺劳动力而做得很不好。等到初平元年的年底,袁绍入主冀州后,又把府库里不多的钱粮拿出来大肆封赏,以便帮他这位新领导收买人心,之后又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六万人出征渤海。之后,到了初平二年,田丰满脸惨状的告诉袁绍:天下第一大州,号称钱粮广盛的冀州府库,见底了!

怎么办?初平二年的春耕袁绍倒是扎扎实实的搞了。在春耕期也特别注意不去扰民。但是那种下去的都是青苗!这个时候正是所谓青黄不接呢!怎么办?

高富帅仍然没有扔掉他当年在雒阳时一呼百应的良好感觉。这时候一点都不着急。大咧咧的给自己的发小儿曹操写了封信,大概内容就是兄弟快点给我送五十万石粮食过来,你家老大我应个急。言谈之间那是相当的随意不客气。

曹操看到这封信气得笑出声来!这时候的兖州那是一片稀烂,黄巾之乱打得最惨的就是兖州,瘟疫最重的也是兖州,真实历史上百万青州黄巾入兖州,极大的补充兖州人口的事情也因为蒋通的蝴蝶翅膀没有发生。兖州可以说到处都缺钱缺粮缺人呢。别的不说,单是把在东郡实施的屯田,推广到全兖州,就是让曹操极为头痛的事情。

屯田可不是说屯就屯的。屯田说白了就是官方划定地域,招揽流民进行耕种。耕种之前,官方要给流民提供住宿、粮种、耕牛、第一季收获之前的口粮等等。耕种期间,官方要派军队给予保护。之后才是收获的问题。这就是说,前期投入是巨大的。当年蒋通在黄县、在牟平,那是在狂开金手指的前提下还老老实实的种了十几年的田,才能够在履新渤海郡后凭借着牟平庄园的积蓄一力供养十多万的流民整整大半年,最终熬到军屯开始有出产。之后又老老实实的在渤海准备了五年,才能一举拿下青州后,以渤海五年的积蓄支持青州六郡国恢复生产。就算这样也搞得蒋通苦不堪言,不得已压制军队的规模,弄得初平元年的年底自己被三方诸侯围攻的时候兵力捉襟见肘。屯田哪里是那么好弄的?

曹操当年在虎牢关下分得二十万石粮食,才有底气在东郡进行屯田。那毕竟只是一个郡而已,而且是兖州相对来说保存得最完整、最富庶的一个郡。即便是这样,毕竟曹操入主东郡也不到一年,军屯的第一年收益还没有看到,又骤然接下了大半个兖州的烂摊子,你说他哪里有粮食借给袁绍?

但不管怎么说,曹操现在需要袁绍。不得已,咬牙切齿的送了三万石粮食给对方。结果袁绍居然勃然大怒,差点没砍了送粮的满宠。这一下子袁曹关系出现了裂痕。

之后袁绍又向已经被自己派到并州进行攻略的高干、河内的张杨借粮。这些本身就是穷得叮当响的诸侯看着袁本初汉末第一高富帅的面子多少也借了三五斗,但和冀州这头庞然大物比起来,终究是杯水车薪。不得已,袁绍在手下谋士的建议下,发动全军集体下乡——不是帮助生产,而是采集桑葚补充军粮!(这事在历史上是有确切记载的。其实桑葚这东西真心很好。)

已经沦落到采野菜吃的袁本初先生是暂时抽不出手来找蒋通的麻烦了。北方的公孙瓒呢?

初平二年八月初。

燕山脚下,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眼望去,皆是青青的小麦。大片的青色中,间或杂有黄色,这是小麦即将成熟的标志。

幽州苦寒,冬季过于寒冷。故而只能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生长周期短,收获快速,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它提供给人类的能量比起生产周期长了几乎两倍的冬小麦来说,就差了很多。但是,对于现在局限于幽州一地的公孙瓒来说,春小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主公!今年天气不错,我幽州的收成也不错。南方的涿郡,粮食已经开始收割,广阳、渔阳、右北平也就是最近半个月之内,也可以开始收割。经手下的小吏们大致估算了一下,我幽州四郡在籍田地四百万亩,每亩亩产大约五石。今年按照十税一的比例征收秋粮,大致能得二百万石粮食。按每亩加收十钱的加征,大约能得钱四千万。再有口赋、算赋、户税什么的。总共能得钱九千万。扣掉官员的薪俸、士兵的口粮、马匹的草料、奋武将军府的运转等等。如果今年要出征南下的话,经这边大概能动员五十万石粮食,三千万钱。”

(蒋通:哥一个渤海郡在籍田地都快超千万亩哪。你们这些穷鬼!不过你们压榨起百姓来也是真狠啊。四百万亩田地收刮出来的钱就已经九千万了!。)

“唔,涿郡开始收割,广阳、渔阳、右北平还要隔上一段时间。子纬,蒋浩然的地面,恐怕秋粮都开始入库了吧?”

“应该是的。渤海郡是蒋浩然治下最靠北的一个郡,种植的是春小麦,应该比涿郡提前十余日成熟,现在应该已经入库了。至于青州六郡国,经听说蒋浩然种植的是冬小麦,今年是第一年种植,要收获的话起码得到明年的六七月。”

“子纬啊,这就是我们幽州男儿的悲哀啊,每次等我们收获了粮食,有了南下的力量后。南边的蒋浩然早就秋粮入库了。我军一南下,他就来个坚壁清野,逼得我军又不得不去啃坚城。这仗,打起来难受啊。”

“主公!”单经很是恼火的吼了起来:“怎么经听主公的语气,一片萧索?主公往日豪气吞日月的气魄哪里去了?”

“呵呵呵,子纬勿恼,赞的意思是,今年我们就不要南下了。休养生息、积蓄粮草、操练步兵、震慑幽州的世家。很多事情都要做呢。待得明年六七月,我幽州军全军南下。那时候蒋浩然的渤海郡小麦即将成熟。他要是还躲在城里不出来,我就收割他的粮食,因粮于敌。他要是为了粮食跑出城来,哼哼,我就让他好好见识一下我幽州义从的威名!”

“主公英明!”

河北的三大势力因为各自的原因都决定了初平二年按兵不动。照理,蒋通应该很轻松惬意了。不过,在他九月的时候收到一个消息后,立马就淡定不起来了。

“你说什么?孙文台撤了!”

“是的主公,朱功伟虽然被任命为河南尹,但因为雒阳周围的百姓差不多都被强行迁移到了长安。雒阳周围土地大都荒芜,出产极少。虽然得到徐州刺史陶公祖的襄赞,但朱功伟还是无法在河南尹立足。这时候孙文台进军雒阳,朱功伟又接到了朝廷诏他还朝的命令,就回长安去了。孙文台可以说是白得了一座雒阳城。可是孙文台在进入雒阳后不过三日,就退出雒阳城,迅速全军南下,直奔荆州的南阳郡而去。袁公路为此事非常恼怒,直接断了孙文台的粮饷并召回袁家的私兵……但孙文台一意孤行,只带了本部两千余人继续南下。据说是要回他以前的任所长沙郡。”

“这孙文台是发了什么疯!”即便是洞悉人心的郭嘉,也很难理解讨董大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时候,孙坚会发了疯般退兵南返。不过蒋通这个穿越者嘛,对这事情可是门儿清!

“不好!孙文台此次南下必死无疑!吾还以为这一世不会这样呢!谁知道……”

“主公,您在说什么?什么这一世?为什么孙文台必死无疑?”

来不及回答郭嘉等人的疑问。蒋通很是惊慌的大吼了起来:“张季澜、李马槽这些家伙现在在哪里!速速叫他们回来,某有很急很急的事情要他们去办!”

___

那个,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混吃端午节也是要出去玩的,所以端午节三天是没有更新的哪。今天除了惯常的早上一更之外呢,晚上还有一更。

关于六月的更新呢,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还是努力保证每日一更,请大家继续关注、支持本书!

再次祝大家端午节玩得开心!

最新小说: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大唐无双皇子 解构诡异全文 皇家娱乐指南 特种兵:开局干掉眼镜蛇小队列表 绝对征服系统 温柔坠落 超能暴乱 穿越到灵气复苏三国的我无敌了列表 红警之崛起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