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大通石柱”的名称,诸位学子都兴奋地点起了头,宛若小鸡啄米一般。大通石柱,可是这宗华京都的一大景点,外来之人皆会来此游览纪念,而且,总听家里大人长辈说,拜了这大通石柱,便会有文曲星相顾,从此念书无忧,吉星高照。
大学师沉吟了一番,才再次抬起头,摸了摸胡子,将手负于身后。
“大通石柱,建于宗华开国元年;而大通石柱本身,却还有真正的原型。它的原型,即是那处于灵界之间的大通神柱。近千年以来,世间从未有人看过这大通神柱,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它诞生于光元纪元年,距今白元纪二十年,已五千又三百二十年了。
《古史》上有注,五千年前,光元纪初年那一年,凡间悟道者,凡二百六十三人,共有四十八人成圣,而这些圣人和悟道者却并没有选择羽化登仙,而是于七星轮台上,施行七星大法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舍身取义,慷慨赴死,再次跳入这六道轮回之中。
这些人先将二百六十三悟道者的灵气精血化为世间元灵,开辟出凡界与太仓之间的灵界,最终将其四十八圣人的元灵升入北冥之上的灵界,这些集世间英灵之气于一体的魂灵化为大通神柱,而大通神柱,就是保卫凡间,免受太仓之乱的守卫者。
那大通神柱居于凡界太仓之间,身居灵界,以真虚气体存于世间。而那大通神柱居于这世间,却并非可长葆灵气魂魄。
当年那四十八位圣人留下的灵气,只够支撑五百年,五百年之后,世间必然再次流于太仓之乱。为了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之灾难不再现于人间,后世圣人便开始想方设法加以延续。
到了光元纪后四百九十九年时,当时的隆升圣人一夜飞升,以一人之力劈开了灵界与凡人相接之口,将大通神柱引出九条仙灵气道紧紧系于大地。
从那以后,大通神柱便有了灵气补充之源,而其源,便是世间生灵之灵气。
世间之人,若是勤于向学向道,民生和乐安宁,那么凡间灵气便充裕有加,大通神柱则大有其灵气补给源泉,抵挡太仓祸乱之用便更为强健,则可保天下万民平安。
然若是人间堕落痴愚,退俗恶败,则大通神柱散矣,瞬开灵凡之口,太仓之灵将灭凡间之俗于旦夕。
那九条仙灵气道,便是当今鼎鼎大名的九大神灵道。神灵道由圣人掌管坐镇,而当今世间,圣人不足,只有五位,故而剩余之道是为各国诸位修习者共同执掌。
我宗华圣人则有二位,京都哈云法师掌正北道——坎道;而那十五年前方才悟道成圣的最为年轻的圣人——行山道人,则是掌朔西北道——乾道。”
大学师缓缓道来那大通神柱的历史,一字一句之间,便是五千年风霜雨雪。这位学师如今已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但在讲述那些埋于故纸堆的蒙尘过往时,心里却仍是深深的敬畏和敬重。
底下的学子,从一开始的好奇兴奋,到听完大学师常常一番话之后的满脸沉浸,心境更是不知道转换了多少次,宛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些稚嫩、热血且朝气蓬勃的心灵上,留下了这辈子都难以再磨灭的印象。
大学师讲述完这段历史之后,明湖苑的院子里沉浸在久久的悠长回味之中,无人出声,打扰这长长寂静,亦无人走神,踏出那滚滚历史。就连院子门口,不识大字却始终安静坐着听讲的五位仆役,都已然听得呆了,蹲在大门儿旁边,双手支棱着脑袋,陷入在那沉重沧桑的历史岁月之中。
深秋夜里凉如水,月明星稀,有几只鸟雀还在枝头扑棱叫唤着。
明湖苑里的学子,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在那段历史岁月里,久久不能回现。
自己讲述完那段未曾触碰、却仿佛就是切身经历过的故事,大学师亦不由得沉浸许久,久久皆不能忘怀。
那群坐着的少年里,一个一直安安静静的少年突然举起了手,打破了深夜里的沉默。
“学师,所以十五年前那场人祸,造成大通神柱灵气熹微,宗华天灾并降,生灵涂炭,是有原因的,是吗?”
沉默少年的突然发问,仿佛是一枚响水雷一般炸开来,让诸位少年瞬间拉回现实,有些震惊,纷纷看向同样愣住无言的大学师。
原亭侧过头,看了一眼那个普普通通、一直沉默无言的少年,倒也没说话,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味深长。
而大学师则是被少年的突然发言惊了一下,浑身瞬间都僵滞住,愣住无言。被底下诸位学子齐齐盯住,大学师一时也忘了要去找刚刚发问的沉默少年,深深吸了口气,再次点点头,又摇摇头,无奈地捋了两下胡子,低下了头。
“十五年前...十五年前那场大祸,殃及了无数生灵。当年行山道人遁入山林之前,的确给离宫苑发出了大通神柱已破的信号。但是...”
大学师细细想了想,抬起头,带着威严,斟酌着用词,缓缓说道:
“但是,自十五年那场大祸以后,宗华台和离宫苑都重新全力整治朝纲,新朝亦是励精图治,故而近十年来,宗华蒸蒸日上,国力渐强,国泰民安。你们,现在才能够在这里呀。”
少年们听着大学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而原亭则是转过头,看了一眼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看见那平凡无光的脸上,有着一些微妙的表情,眼神里,却是有些隐隐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