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上,这段路路边的摊点并不多,吆喝声也不大,行人倒是不少。
自南城门进了南国境地之后,一如刚开始她们来的时候一样,李小碟居前,碧云与另一个女子居后。
大概走了一个多时辰了,也不曾料到李小碟有半点儿停下的意思,如同这里是她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么长一段距离,她们自头自尾没有问过路,没有过任何停顿,也没有发现走错过什么路。
这一点,碧云一直满腹心思,却也不敢问出半个字句。
“你们在这里等一下。”突然,待他们拐了个弯之后,李小碟停住脚步。
她缓缓抬眼,只见她一副似乎比刚才更冷的表情看着前面高挂着老旧招牌“福林客栈”上。
碧云心中不免更是诧异。
她一直以为所谓的福林客栈,至少是一个可以吃饭喝茶的地方,不想如今在眼前出现的这个福林客栈,竟是一个如同危房似的房子。
这个地方,别说吃饭喝茶了,连个鬼影都没有,路上没有,客栈里,更没有。
“是。”二人答应声道。
说完,碧云轻轻抬眼,目光追随着李小碟的脚移动着,直到再也看不到,她才好缓缓将刚才紧张的心情释放出来。
心里似乎松了好大一口气,她侧目看向一旁依然没有任何表情的女子身上,神情微变。
算起来在跟着李小碟的这些人中,她碧云算是辈份最小的一个了,毕竟她进来的年限,或许甚至比不上她们当中有些人跟着李小碟年限的一半。
这些年来,她也没少在李小碟的指令下做事,纵使再怎么不愿,入了这个地方,想出去,比想象中难得程度,甚至还要难上不知道多少倍。
她的心沉下去了几分,还带着几分她说不出的伤情,看着老旧的客栈,她似乎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
她以为至少这么久,对她与李小碟来说,她多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然而此时此刻,她又似乎对她什么都不了解。
正如今天在南城门在遇到的那个守卫,竟然开口便唤了李小碟一声“师姐”。
一个人会叫一个人为“师姐”,可想而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绝非没有只是她们受到那位“大人”口中所说的仅仅是去了就“有人接应”。
而更让她在意的还是守卫那句“你回来了”,即使话是说出来欲盖弥彰的,但是他的表情和神态,并没有说谎。
碧云的眉心忍不住纠结了起来。
‘师姐……’
‘你回来了……’
‘师姐……’
‘你回来了……’
碧云觉得自己越想越往一个无底洞里去了,这个疑问从刚才开始就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终归到底,对她来说,她与李小碟本就不是一路人,再说,即便她在李小碟门内待那么久,她却从来不觉得李小碟信任过自己。
有些失神,片刻,她侧面看着旁边女子,试图打听道:“胡师姐,今日在城门之外咱们碰到的那个人,他对主子说的‘你回来了’……是什么意思?难道主子她……”
“咻!”
突然,她只觉左耳之下一阵冰冷的风让她的声音不得不戛然而止。
她的眼睛顺着方向看去,发现自己的脖子上果真架着一把长长的利剑。
这把剑连剑梢上也刻着她们门内的图案,是她们门内之剑,独一无二。
“不属于你该知道的事!”李小碟面无表情道。
碧云身后升腾起一阵阵恶寒,她的脖子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
“是!属下知错!”她连忙应道。
见到李小碟,一旁的女子显然也没有料到她竟会这般出现在她们身后,明明刚才她们是一直目送了她上了客栈。
女子先是看了碧云脖子上的脸伤一眼,而后轻轻唤了一声:“主子。”
李小碟这才无情收剑,声音冷冷道:“没人。”
女子一脸疑惑,问道:“难道……咱们被他骗了?”
女子口中所言的那个“他”,真是之前他们在城门外碰到的那个给她们通风报信的守卫。
李小碟半眯起双目。
就在此时,不知道是谁暗中向她们投来了什么东西,李小碟顺手接住,抬眼一看,那人只剩的一丝模糊的身影消失在了角落里。
女子以为是谁竟胆敢对她们行刺,想追上去,却被李小碟一剑横挡在前。
“不必追。”李小碟面无表情道。
她打开手掌,掌心内是一团被人揉得皱巴巴的一张小纸条,然而打开之后,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上面根本就没有字。
倒是女子还能一目了然似的,忍不住道:“主子,这难道是……”
话未说完,在李小碟看了她一眼之后,终于没有再往下说。
女子偷偷看了一眼现在旁边已然默不作声的碧云,也明白李小碟并不想让碧云知道这些。
“走。”李小碟沉声道。
****
御书房外,两个小小的婢女看到了文臣将军走来便提前将门替他打开了。
他的脚步微微顿了一下,嘴唇依然抿得紧紧的,然而藏在袖口之下的手却反而放松了下来。
随后,他踏步而入。
见了国君,他预先行礼:“国君。”
国君闻声,抬眸看了他一眼,合上奏折,他似乎不明显地挑了一下眉。
将手上的奏折在桌子上一丢,声音不大,却如同震慑到了在场的下人们。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国君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主。
“你们下去吧。”片刻之后,国君缓缓开口。
下人们得令,带着一身哆嗦整齐地走了出去。
门嘎然关上那一刻,国君的脸色一下子就阴郁下来了,看得出他有些微怒:“亲王这是当着朕所有臣子的面公然反对朕还不够,如今居然还又呈奏折,简直荒谬!”
文臣将军目光动了一下,不过他本只是本能地动一下目光,最后却不想看到国君的眼神那一刻,心中有些隐隐不安。
“将军对此事,如何看。”国君又说,语气里竟无任何起伏,成了陈数句。
文臣将军面不改色:“臣谨遵国君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