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装卸队住在张老大家的工人,按来自的地域不同分成了好几组。每一组队里指派一个带班,负责本组工人的出工和饮食安排,老蒋就是罗永福他们这一组的带班。
除了每月比其他工人多拿十块钱,带班是没有其他特殊待遇的。大家都是一起出工、一起出去拾柴做饭。周围到处都是菜地,所以除非去集市里买点荤菜加餐,平时的各种家常素菜,也是带班领着大伙一起出动,顺手牵羊就地解决的。
当地菜农也可怜这些外乡来的苦力们,对于他们这种偷瓜摸枣的行为,基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每当时令蔬菜集中收获的时候,还主动叫他们过去捡些品相不好的回来,这为大伙节约了一笔不小的菜金开支。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纯朴的民风还在延续,还没有像今天那样的市侩味、什么都商品化。
春节刚过,加上持续的阴雨天气,所以已经到上海好几天了,大家都还没有接到派工任务。没有电视、没有今天的手机网络、兜里又没有多少逛街的本钱,工人们基本上都是窝在屋里,最多的娱乐就是抱着被窝打扑克、侃大山,彼此之间很快就混熟了。应了老人家的一句经典: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有安徽的、河南的、苏北的、东北的,甚至还有来自广东的工友。
一个地方来的基本都是沾亲带故,有兄弟、有父子、有罗永福他们这样同学邻居。所以现在如果有哪位社会学学者,研究一下30年来中国民工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会惊讶的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每个行业的就业人群,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域集中的特征。不管是餐饮、驾驶、物流,还是家政、洗衣、园林,来自同一地区的就业人口,往往占很大比例。
其实这种现象也很容易理解,比如来自安徽农村的一位货车司机,在苏南某个经济强镇上班,发现开车的工资很高,他就会把自家的亲戚朋友给带过去。这样亲戚带亲戚,若干年后,可能这个苏南地区的整个货车物流行业,都会被这个来自安徽同一乡村的民工们所把持。就像原子裂变一样,由单一到多元,直至演变为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还是引用老人家的经典: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个个卑微的罗永福们,正在创造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那么几个萍水相逢的身影,停留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短暂的打工生涯中,对罗永福来说,那个被工友们称为“大歌星”、来自安徽阜南的小老乡,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岁月流逝,面目早已模糊,只有如清泉流水般的笛声、发自肺腑的长歌,还会不时的蹦出来,在他的灵魂深处泛起一点浪花。
大歌星笛子吹得好,歌唱得更好。这家伙不在老家参加艺考,出来扛水泥包,真是可惜了。
无聊的夜晚,工友们都会起哄:“大歌星,给大伙来一首!”
大歌星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会笑眯眯的清清喉咙、端正肩膀:“那俺就给大家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一曲完毕,大伙会热烈鼓掌,唱得确实不错。“再来一首!”大伙要求。
“那俺唱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里波澜现…..”
“太好听了!再唱一首!再唱一首!”
“那俺给大家唱黄土高坡!”照样是清清喉咙。
一晚上兴致高的时候,大歌星能连续唱上十几首歌。不管是民族风的作品、还是港澳闽南风、西北风的,他都能够唱得有模有样。
这家伙真是唱歌如痴,而且还有个特殊爱好,在黎明的大街上放歌。
每个散工的深夜,水泥车会把工人们从普陀立交桥上放下,然后他们要沿着交通路步行十几里才能到达住处。一路上,大伙早已被瞌睡、满脖子、满鞋底的水泥灰折磨的痛苦不堪。而这个大歌星却能够昂首挺胸、振臂高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念的张望…..!”
那歌声真是太美了!沿着薄雾下的长街飘的很远很远。
幸亏大街两边那会还没有密集的小区。否则非把老警引来不可。
大歌星在装卸队没干几天就走了,一个面馆老板看上了他,请他去做下面师傅。
若干年后,电视上唱歌才艺节目兴起,草根歌手推陈出新。罗永福有时会突发奇想,大歌星现在怎么样了?或许已经像农民歌手大衣哥那样,成名成家了吧?或许那点才艺已经被岁月的艰辛磨灭,他早已变成一位粗俗的农村大叔了,正在阜南老家那边抱着孙子晒太阳呢!江湖一别已经很久了,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