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登‘门’槛效应也发生作用。
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
“登‘门’槛效应”用一个词来形容,即是“得寸进尺”。在接受别人的要求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做了,再做一次又何妨”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利用“登‘门’槛效应”的例子:推销员在推销商品时,并不是直接向你提出买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实现之后,才提出购买要求;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电影、吃饭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效区的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家庭主‘妇’们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登‘门’槛效应”。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一下子向被要求者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被要求者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被要求者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被要求者在不断满足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进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经意处见匠心。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教师、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循序渐进原则,更会奏效。
小齐刚上初一,学习成绩却让父母伤透了脑筋。小学的时候,小齐就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晚上做作业不专心,总要磨蹭到十点、十一点。早晨呢?又总是赖‘床’,睡到个7:00起‘床’,急急忙忙塞一口早饭就去上学了。就这样‘混’了六年,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小齐小学的成绩还不错,对于他的懒散,父母也不太在意。可考上重点中学之后,小齐这种作业拖拉、早晨赖‘床’的坏习惯开始产生后果,他的成绩一路下滑,终于滑到了班级的倒数几名。
初一的第二学期即将开始,小齐父母决定好好整治他的坏习惯。开学前一天,爸爸神情严肃地对小齐说:“从明天开始,早晨5:30起‘床’,6:00开始读英语……”“不行!我7:00起‘床’都还觉得睡不够!5:30起‘床’?我做不到!”孩子不答应,爸爸却坚持自己的要求,双方僵持不下。这时,站在一旁的妈妈出来打圆场:“要不这样,每天晚上提早一刻钟睡,早晨提早一刻钟起,先试两个星期,怎么样?”小齐一听,只提早一刻钟,要求不高,也就答应下来,并承诺一定做到。第二天,小齐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了,两个星期也天天坚持了下来。接着,妈妈又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再提前一刻钟睡,提前一刻钟起‘床’……就这样,慢慢的,小齐一天天变化着,两个月后终于改掉以前的坏习惯。
其实,小齐妈妈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因为如果一下子向孩子提出一个较为苛刻的要求,孩子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要求或目标,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目标失去兴趣,不会对父母、老师产生心理抵触,才能最终达到父母、老师的教育目的。
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常常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即把问题分解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也可以说是把问题目标摆放到最佳的位置。若非则不会收到如期的效果。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a班和b班中各选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10名学生,对a班的对象单独作要求,在布置作业时,主要与本节课重点相符且与例题相类似,简单而少量,而其他学生除此之外另加难度稍大的题目。在作测试评价时,也是单独,难度要小。而对b班的学生则与其他学生做统一要求,不做任何改动。一学期下来的实验结果表明,被实验对象中,a班中有8人及格,而b班中只有3人及格。被实验对象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态度,a班中学生明显高于b班。
“登‘门’槛效应”是一种无压力的屈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