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一旦犯了错误,并不说明他一无是处;反之一个人做了件好事,也不能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在发现别人犯了过失时,既然决定要批评或指出,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过急或过火必然会招致对方厌烦。然而过轻或过迟,对方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所以,只有及时和含蓄地提出批评或错误,让忠言不再变得逆耳,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含蓄应遵循不失实、不就轻的原则。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这位总统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称作“沉默的卡尔”,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然长得不错,但工作中却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微笑着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穿。”
这句话从柯立芝嘴里说出来,真是石破天惊。秘书小姐马上受宠若惊,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柯立芝看到她这样,马上接着说道:“但是千万不要骄傲,我相信你能把公文处理得和你一样漂亮。”正如柯立芝预料的那样,从那天起,‘女’秘书工作认真多,公文的处理也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欣赏柯立芝的方法,就像他讨教:“这样妙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得出来的?”柯立芝哈哈大笑说:“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明明是要批评人家,却在批评之前先把人赞美一番。有了这样的开场白,谁还会有抵触情绪呀!看来批评与赞美也是人际‘交’往中一‘门’重要的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就牵扯到批评,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和缺点,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可为什么有的人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对方不但听不进去,还会反感;也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自己的意愿。这就是说话的学问。实践证明,直接批评不可的时候,请记得先赞美对方。人对某些事的记忆力惊人的好,比如赞美和批评。所以用词必须十分谨慎。一旦你把别人哄得心‘花’怒放了,戒备心理消除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进行就是你说的算了。
一位年轻的律师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踏上社会,刚一参加工作立即就接手了一个重要案子,为其中一方辩护。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法官说了这样一句话:“海事法》追诉期限是六年,所以根据……”法官的话还没有说完,年轻的律师就打断了他,因为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的他明白法官说错了,于是他率直地说:“不!法官大人,您搞错了,海事法根本就没有追诉期限。”
法庭内鸦雀无声,静得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到,法官没有想到中途会冒出这么一个声音,是的!他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现在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他严肃的脸变得铁青,愣在那里足足五秒钟,没有说话。本以为会因为自己的勇气和学识而得到法官赏识的年轻律师虽然把自己凸显在了众人面前,可是这种“展现”让他自己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此,那位被指出错误的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法官在看到年轻律师的时候都是那样一副冷漠而严肃的表情。可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他对别人都是和蔼可亲的呢?年轻律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他就是没有想到那次“直言冲撞”。要说年轻律师有什么过错,实在地说,没有!但是,他的确犯了一个“正确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不表现得更加高明一些呢?
这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太直接,即使我们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违背真理,也没有为错误辩护的意思,更不希望我们面对错误或者邪恶缄默不语。只是我们在说话时要讲究技巧,不能太直率。
常言道“祸从口出”,直言揭穿别人的过错就是其中一大禁忌。别人违反了真理,有了过错,要么本来就知道,只是故意说错,以便给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的人听;要么是真的不知道,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之后又害怕被别人发现。这个时候你的直言正好把别人揭破,自然让人觉得面子挂不住。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滋生怨恨,以后你就多了一个敌人,一个凡事都从中作梗的人。可见,直言的最后结果还是对自己不利,所以我们不要直接说的好,尤其不要当着当事人和众人的面说。
有的人觉得:嘴上不直说,在表情上体现出来总行吧!这样也不可以!很多人在遇到自己不满意或者不赞同的情况时,面子上就挂不住,比如蔑视的眼神、不耐烦的腔调、不满意的手势等。这样和直言的结果没什么两样,都会带来难堪。
还有的人说,真正大度的人会接受别人的指正和建议。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会!即使表面上接受,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也是不乐意的。即使小部分人能容忍你的“造次”,但他们更喜欢婉转的提醒。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直言会否定他们的智慧、能力和判断力,他们的荣耀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别人面前下不了台。如果有机会,他们会和直言的人明争暗斗。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如果只提对方的短处而不提他的长处,对方肯定会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感到委屈。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讲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因为你讲出自己的错误,就能给对方一种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都是犯过错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去批评或给对方建议,对方就不会觉得失面子了,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你的忠言也通过顺耳的方式传递给了对方。这也算含蓄的一种方法。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或建议,主要是由于怕触伤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给他人批评和建议时,如果能找到一种含蓄委婉的方法,反而更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
一家建筑公司替一家电影院建造一座影楼。双方订立合同,限定日期必须建筑完成。如果到期还未竣工,建筑公司须承担责任,赔偿损失。开始工程进行得很顺利,预料比限期可以早半个月竣工。但是后来令人想不到的是,装配铜材零件的那家工厂耽误了日期,导致工程无法进行。眼看限期已迫在眉睫,依照合同要负担相当大的损失赔偿,情急之下,建筑公司不得不派一位协调员去装配铜材零件的工厂当面‘交’涉。
派去的协调员走进那家工厂,恰好碰到了经理。这位协调员首先问道:“在这地方,尊姓是否只有你一家呢?”
那位经理听了这样一句突然的问话,惊奇地说道:“什么?是真的吗?你怎么知道?”
协调员笑着说道:“这是我今天早上想要到你这里来时,从电话簿上看出来的。”
经理被好奇心打动了,随手将电话簿翻开来检查,果然不错,于是很高兴地说道:“啊,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呢!如果不是你告诉我,我还不会知道这么有趣的事呢!我的姓氏本来是很少的,我的祖先从前住在××,那里与我们同姓的人家本也不多,我现在搬到此地来营业,还不到二十年。”
经理说完后,那位协调员再接着赞美那位经理办公室布置优美,业务发达,工厂的规模宏大,户品‘精’良,认为是他所见过的铸铜工厂中最大的一个。那经理听了他的话是乐不可言,并请他到厂中去参观一下,并且向他解释各种机器的优点价值,最后还邀他一同去午餐。
协调员在与经理用餐期间一直不提自己的来意,因为经理心中早已知道他的来意了。如果他自己提出来,经理一定会设辞推托。饭后,经理忽然自己开口说道:“你今天的来意,我早已知道了,想不到你对我这么宽容和气。现在,我决定暂时把别处的订货搁置一下,竭力替你尽快地赶制,请你放心好了。”几天后,那些铜材零件果然全部送到了建筑公司。
也许我们在处理这样的情况时,多半会先兴师问罪,再剖陈利害,最后勒令对方尽早完工。但若真这样,建筑公司就会至少承受一半赔偿损失的危险。因为在你的严斥下,工厂经理可能为了保住生意替你加速赶制,也可能你本身出价不高,他手上又有其他订单,因此也极有可能置之不理,甚至单方面违约。那么,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我们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是一个道理,但却不是日常‘交’流中能运用的法则。上面这个故事虽较偶然,甚至说有些极端,但起码符合人之常情。我们知道,人和人的感情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维护,而且规劝批评别人,正是以维护的目的去做的,那么,何不让苦口的良‘药’也裹上糖衣呢?
人无完人。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误。在错误面前,你可能会忍不住大发雷霆,当场批评犯错者的行为。然而,狂风暴雨之后,你可能沮丧地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与你的初衷截然相反。
被批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时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颜面”,你在批评他的时候,最好避免第三者在场。不要将‘门’大开着,也不要高声地叫嚷着好像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一样。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你指责他人不仅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并且也使自己也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批评与被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的过程。人在批评过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对方的处境,就越能获得对方对自己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在发表批评意见中,尊重能使人懂得维护他人的自尊心,维护其面子;不出语伤人,不逞口舌之快,设身处地地去替他人考虑;讲话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在接受批评意见中,尊重使人竭力认同别人批评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人们越是能尊重理解人,就越能冷静、客观地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理解,才是使忠言不逆耳、闻过不动怒的转化条件。
千万不要将批评当做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批评不是发泄感情,除非你是恶意的批评。善意的批评是要为对方着想,而不是纯粹表达自己的愤怒。被批评者在接受批评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很快意识到对方是在为自己好,是善意的批评;另一种则是认为对方在找人发泄心中的不快,是恶意的批评。在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之下,人们对批评所接受的程度也完全不同。
卡耐基建议我们不要‘乱’批评他人,因为这是人立身处世的信条。虽然不值得我们去完全照搬,但也应引以为戒。然而,事情有时也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有时也不能不批评,比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相当好的朋友有时也免不了批评几句。所以,绝不批评人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怎样去批评人。
首先,批评者要有同情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他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客观进行分析。你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时先要对他人所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当然,说话要委婉和蔼,不用过分刺‘激’或让人听了刺耳的字眼。比如“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愿意忍受的。
其次,指正的话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即可,然后将话题转到其他地方。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个不停,让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对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也应加以肯定,这样对方才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