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人皆有之。南方人习惯吃大米,北方人习惯吃面条,这是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的人则习惯于神情专注、不受干扰,这是学习习惯。有的人工作时习惯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有的人则习惯有头有绪、条理不紊,这是工作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指的就是为人处世的习惯。“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习惯带来好的命运,坏的习惯导致坏的命运。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习惯的形成,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当一点一滴养成好习惯时,成功的‘花’朵正在我们的双手中努力绽放。
生物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杯子。
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这只跳蚤一样犯同样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不少人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
多数人之所以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圈子,往往是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机会。
任何习惯都不是不可改变的,有碍社会发展、有损人们利益的不良习惯都要积极地改正。比如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正的。
好的社会环境,在于参与者养成的习惯的维护,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
有位画家想画一幅有关童真的画,画面中出现了某个孩子祈祷时的场景:孩子的手心向上‘交’叠在一起,仰着一双浅蓝‘色’的眼睛,满脸的虔诚与安详。母亲跪在虔诚的孩子身边。画家对这幅肖像画特别喜欢,深以为傲,并把这幅画挂在墙上,起名《童真》。
那幅画还一直挂在那里。多年以后,画家还想画一副相反的画,即一副关于表现罪恶的画,可是一直都未有机会。一次,他去参观监狱,从而得以实现了他的这个愿望。于是画面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牢房‘潮’湿的地上,躺着一个形容猥琐、表情呆滞的罪犯。他的身体衰老消瘦,眼神‘迷’茫空‘洞’,罪恶在他的脸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画家将表现童真和罪恶的画并排挂在墙上,其实,令画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幅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第一幅画作于他纯洁天真的未成年时,第二幅画作于他沦落为劣迹斑斑的罪犯之时。
习惯可以通过长时期接触、或有意识地去培养,习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例如:定期锻炼、事先做计划、尊敬他人,这些都是好习惯;遇事总往坏处想、自卑感、总是怪罪别人等,这些都是坏习惯。当然,有些习惯无所谓好坏,例如:每天晚上淋浴,用叉子喝酸‘奶’,浏览杂志时从后向前看。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无论什么样的习惯,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生活。
习惯真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钻。正因为习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无视它的作用。但是,你可千万不能轻视习惯的作用。好习惯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坏习惯则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为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功。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刻意去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不经意地养成坏习惯。想要成功,或多或少都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事情。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够进步。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没有登上总统宝座之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凡事太爱争强好胜,动不动就和别人打嘴皮官司,始终跟人难以相处。因为这个习惯使富兰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觉悟之后,马上就着手改变自己的习惯,他列出了一个清单,把自己个‘性’上他认为的那些不良习惯一一列在上面,并且从最致命的不良习惯开始,一直纠正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为止。当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删除完毕的时候,良好的习惯遍布全身,如去倾听、去赞扬、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去爱、多付出等等,结果,他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之一。
事实上,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间,有很多东西相同,而往往在习惯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可以塑造一个人。只有改掉坏的习惯模式,你的人生才能做出重大改变。除非你现在处于幸福、健康、平静、安宁和自立的状态,并且在各方面都已获得成功,否则,改掉那些对你有害无益的习惯模式,将是你人生的首要任务。
其实,每一位成功者都有许多良好习惯致使成功的故事。萧伯纳坚持“该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习惯使他成为著名的作家;爱迪生坚持想睡就睡的习惯,保证了他工作时有极高的效率,使思维保持活跃,从而有了一个又一个发明创造;约翰·洛克菲勒坚持工作有张有弛的习惯,使他成为了全世界拥有财富最多的人之一。
既然习惯是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那么你就能体会到习惯的巨大威力了。人是一种生‘性’懒惰的家伙,天生下来就会偷懒。这种偷懒的表现就是我们总是趋向毫不费力的事物的那一面。比如人的思维,我们说的思维定势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一旦你的思维形成了定势,那么这种思维习惯就将决定你的思维成果。如果你的思维习惯于开拓、创新,那么你就能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维习惯于凡事稳妥、没有积极创新的意识,那么你的大脑就只能产生保守的、步人后尘的观念。就如同你已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你睡前睡后连想都不想就会走进盥洗间。这就是习惯的作用。当我们每天重复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时,那件事情就会成为习惯。所有的习惯都是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同样也是养成的。即习惯还有另一层含义: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许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坏习惯”的影响。我们已将错误的响应程序植入我们的潜意识和中枢神经系,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行为举止都基于这些错误的程序,无论它们有多么荒谬和错误,也不管它们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多大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些程序从我们的大脑里删除,改掉那些消极而有害的习惯模式。
许多节食者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原因是因为他们逐渐会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他或她想要减‘肥’,想让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更好,却不愿意放弃暴饮暴食。他/她的脑子里充斥着食物的‘诱’‘惑’,想得越多,‘诱’‘惑’就越大,他就越想吃东西。最后,想吃东西的**战胜了减‘肥’的意志力,节食宣告失败。
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地认为可以单纯地通过自我约束来改变我们的人生,幻想我们可以强迫自己做出积极的改变。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减‘肥’,他/她就必须改掉暴食的习惯,不再以暴饮暴食的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或弥补因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失落感。一直以来他/她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他/她只会让自己产生负疚、沮丧和焦虑的情绪,而在这些情绪的作用下,他/她就会抗拒改变。
在做出改变之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并承认你确实有不好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毛’病,我们就无法克服它们。如果对我们的‘毛’病,我们只是嘴上说说,那么我们只会使它们更加根深蒂固,我们做出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只有当我们真正想要改掉坏习惯时,我们的意志力才能发挥作用。通常我们只是想要摆脱坏习惯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不愿意从根本上改掉它们。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在21天里重复出现,就难以改变,变成习惯‘性’想法。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就会占据你的心理,形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进行改变;对这种新的改变,你会觉得不适应,感到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对新的改变,你渐渐适应,已经觉得比较自然,心里也比较舒坦了,但是若不留意,你还会有可能回复到从前的状态,因此,你还仍然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进行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这一阶段被称之为“习惯‘性’的稳定期”。这时期,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过程,某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习惯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人们“效劳”。
“勿于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的养成总是在于小事的作为之中,而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时,试着改变自己,从小事入手,渐渐培养自己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