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义利三国 > 第二十四章 粮草当先行

第二十四章 粮草当先行(1 / 1)

中平六年十二月,广陵功曹臧洪首倡,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移书各州郡,号召天下起兵讨董。作为天下第一名士担任太守的渤海郡,自然也很快收到了檄文。

渤海太守蒋通,于太守府内,召集各文武,商讨本郡的抉择。

天下彻底乱了,套在自己头上的已经非常松动的紧箍咒终于彻底没有了。蒋通行事,终于可以稍微放开一些手脚了。蒋通心中,一方面是兴奋,一方面却是哀伤。

兴奋自不必说。哀伤者,是乱世终于展开,数千万大汉子民,将遭受数十年的兵灾,夹杂在兵灾中的瘟疫、盗匪抢掠、异族入侵,没有了政府的保护,世家大族的掠夺……五分之四的汉人将在这持续几十年的大****中死去……

不,这个乱世,有我。我会尽快平定乱世,我们汉人,一定不会遭受如此大的巨创。

“主公!董卓祸乱朝纲、肆意废立,其罪实乃罄竹难书!这檄文,不管是不是三公所作,我渤海,都应立即响应!如此,主公方不负先帝提拔之恩,不负天下第一名士之望!”

嗯嗯,崔琰崔季珪,你今年都跟哥一样,二十九岁了,怎么还是这么愤?也就是我是你主公,涵养好,要不然说话就喷口水这习惯换到袁绍那里,看他怎么不爽你。

“主公!如今我渤海经主公近五年悉心治理,钱粮广盛、兵强马壮、民心归附,正是一展我渤海雄风于天下之时。至此清君侧、重树大汉乾坤之时,览愿率高家部曲两千人,为主公前驱,兴兵讨董!”

嘿,高览高季观,你们高家都能一下子拿出两千私兵了?这恐怕不是全部吧。也是,这些年虽然大家彼此默契,你们在渤海郡内相当收敛,没有侵吞本太守名下的国家自耕农和土地,但是现在小半个河间国差不多都被你们这些渤海世家吞下了。不过也好,哥因势利导你们这么多年,总算把你们这些世家大族培养得有侵略性了。时机一到,就想借此机会继续扩张。

“孝先,你的意思呢?”

“起兵响应,义之所在。况且现在连我冀州的州牧都已经起兵了。我渤海岂能置身事外。不过主公若是出兵远行,之前还是应当对留守之人做好安排。”

“嗯,孝先之言甚是有理。大汉自中平以来,战乱、兵灾、瘟疫、天灾不断,各地生民流离失所。唯我渤海数年来保持了稳定。主公此次出兵,也要事先做好留守安排。”

好啊,崔琰崔季珪、毛玠毛孝先,你们也知道这片基业不容易啊。现在的渤海郡虽然欣欣向荣,但毕竟基础太差,人口太少,还不算什么强郡。但是诸侯起兵讨董,大家强迫青壮从军,误了春耕。把军队从各自领地带走,让黄巾余部和各路山贼做大。等到这群王八蛋在酸枣开了几个月的诗会,吃光了刮地皮刮出来的酒肉,就会惊异的发现,中原大地,一片荒芜。那时候,渤海就是一枝独秀了。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恐怕家家诸侯都想打渤海的主意了。

再说作为一个穿越者,蒋通很清楚这联盟就是个扯淡的玩意儿,这些东汉末年的官僚,早就被腐朽的政治空气给侵蚀了身体和精神。虚报政绩、哗众取**,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那是个个擅长。真要带兵打仗,办点实事,算了,猪也比他们可靠。实际上这个联盟里的绝大多数诸侯都是来图虚名、扩展自己交际圈的,要不了多久就自相残杀起来。真正一心为国想要打击董卓的,不会超过三家。所以这个联盟自己是要参加,不过他可不会傻乎乎的把全部的实力拿出来。

蒋通侧头看了看自己的武将们,指着黄忠道:“汉升,诸将之中,你年纪最长,威望最高,通想请你担任鹰扬将军府留府长史,通亲自率军出征期间,全郡兵事由你掌管,如何?”

“忠虽然也很想去会一会关西英雄,不过留人看家也是应有之义,忠领命!”

“嗯,伯擢(黄叙)回来了我还一直没给他安排职务,这样吧,让他去滨海港,接替蒋十五,担任滨海港监,十五哥年纪大了,让他回来担任我内宅的总管。夫人又有身孕了,有个老家仆在身边,我也放心一些。”

“忠拜谢主公。”

“子明,给大家报报我们的家底。”

“喏,主公,我渤海休养生息五年,现全郡在籍十一万三千户,五十五万口,兵一万六千人,其中枪兵九千人,刀盾兵三千人,骑兵三千人,弓箭手一千人,以上士兵皆为常备兵,日日操演不缀。另有军屯户五万一千户,二十二万人,渤海建筑大队一万三千户,五万人,平时皆是军法管理,冬季闲时皆有操练。库存粮草两百万石,锁子甲三万副,战马八千匹。府库存钱三千万文。我渤海,在籍收税土地六百三十万亩,实际开垦面积八百二十万亩。另有军屯土地二百八十万亩。五年来,太守府只征收在籍土地赋税,故而民间多殷富。不少农家家中有一年以上之存粮……”

随着蒋蒙的一阵阵数据,在座的文武都满是自豪。这就是渤海的底蕴和强大所在。

“主公大才!当年主公在下曲阳曾对琰说,若是主公能主政一地,三年之内,定能让全州不虞温饱。十年之内,家家有一年以上存粮。今日主公只用了五年,就让我渤海百姓多有一年之余粮,若是主公主政冀州乃至天下,我大汉子民又如何会有今日之惨状……”

“季珪,你过了。通不会去想那些没有实现的事情。不过我渤海如今兵强马壮、民间殷富也是事实。现如今董卓乱政,关东义士倡议讨董,通又如何能旁观呢。本将心意已决,渤海郡,响应讨董檄文,起兵讨董!本郡文武,无论是随通出兵酸枣,又或者在家留守,务必精于本职,恪尽职守!”

“谨遵主公号令!”

夜深了,蒋通太守府的后宅书房内仍然是灯火通明。蒋通、毛玠、崔琰、黄忠、太史慈、典韦、蒋蒙、高览等人围聚一圈,秉烛夜谈。毕竟,为了和渤海世家和解,蒋通的太守府容纳了不少渤海的世家子弟,高览算是其中杰出的,但其他人就不一定完全靠谱。所以,有些话,大堂上是不能说的。

“各位,这是仲兴(蒋盛)从牟平庄园给通的密信,不过在场诸位,都不是外人。子明(蒋蒙),你给大家说说信里的事情。”

“喏,各位,仲兴的信里主要讲了三件事情。一是青州、徐州黄巾再起。陶公祖(陶谦)又玩驱贼出境这一招,又把徐州黄巾给赶到我们青州了。还任命开阳的豪强臧霸、孙观、尹礼等人为将,把泰山郡、琅邪郡交给这群贼寇,以作为徐州北面的屏障。现在青徐黄巾再次合流,推张饶为帅,起初只有六七万人。不过咱们青州的新任刺史焦和上任后,倒行逆施,既不派兵剿贼,也不加固城防。而是一天到晚派使者去和张饶协商,要张饶带领青徐黄巾去兖州。张饶要钱要粮他都给了,只求张饶快快起行。可怜我青州前年大旱,去年海侵,今年蝗灾。百姓流离失所。这厮不赈济灾民,反而把刮地皮刮出来的粮草给了蚁贼!结果张饶广施粮米,百姓为了活命,大多从贼,现在青徐黄巾暴涨到了三十万。仲兴说,虽然现在本家牟平庄园的棱堡城墙已经加高到了三丈多,不过守备力量比起当年也弱了很多。若是蚁贼再次全师攻打,庄园守备力量恐怕不足。”

“哦,对了,各位,仲兴特别提到当年在广宗被主公打断手臂的刘备,又自愿随陶公祖攻打黄巾,因为数有战功,被任命为我青州北海国的下密丞。”

“其二,仲兴说,国子尼(国渊)、邴根矩(邴原),王彦方(王烈)、管幼安(管宁)、王叔治(王修)等人,在焦和上任后,苦劝焦和不得,已经先后辞去在青州刺史府的职务,现在举家进入我家的牟平庄园。仲兴说,诸位先生多少都有到我渤海任职、避难的意思。请主公明示如何安排。”

“其三,仲兴说老主公听说主母又有了身孕,很是激动,希望主母能够去长岛待产。”

中平以来,朝廷先后换了三个青州刺史。自己的老丈人黄琬自不必说,可惜任职时间太短。接任的龚景是个老好人,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但是重用国渊、管宁等青州本地士子,基本上维持了蒋通当年定下的安抚流民、轻徭薄赋、绝不扰民的政策。青州倒也安定。就这个焦和,脑袋绝对是被门夹过的。向灾民收税也就罢了,有贼寇不敢出城去围剿也算了。居然送给贼寇粮食请求贼寇快快出境?现在青州境内饥民遍地、贼寇满布,居然还响应讨董檄文,要收刮防守犹嫌不足的青州正规军出兵酸枣会盟。这厮哪里是笨,是聪明到了极点啊:本官把青州折腾得白骨遍地又如何?换个地方当官不就好了。出兵酸枣,会盟诸侯,本官名声蹭蹭的往上跳呢。讨好了四世三公的袁盟主,说不定还要升官呢。至于青州数百万平民,死光了本官也不心疼。因为本官的官帽子不在你们手里!

蒋通长叹一口气。又开始对国渊等人大发怨念。渤海郡新政,到处都差人手,自己又不敢过多依赖渤海的世家大族,害怕他们把自己的政策给变了味道。所以蒋通一开始很是期望青州的士子们能够到渤海来任职,也发了很多次邀请。毕竟青州的士子都经过第一次黄巾大乱,都饱尝家破人亡的惨痛教训。知道老百姓的力量有多大。所以若是这些人在自己的手下做事,应该能保证自己的政策不至于变味道。可是他实在小看了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若是在本乡本土有机会做官,何必要去外地呢?再说蒋通不过一郡太守,这里可是整个青州啊。若不是焦和来了搞得实在过分,这些家伙上次被黄巾打怕了,这个时候才不会又跑到自己家的庄园去呢。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河间国的那个名将张郃,自己也是征辟了好多次,可是这厮宁愿在河间国做个小吏都不愿意到渤海郡来任职。最后冀州牧韩馥小指头一勾,他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了。哎,传统观念要不得啊!

自己的老爹听说老婆又怀孕了,十分激动。要接老婆去长岛?海上耶!风高浪急的,去那里干嘛?想看儿媳妇,自己过来吧。现在大汉朝都彻底乱了套。你们搬过来跟我一起长住完全没问题了,没人敢说什么的,说了也不顶用。所以,这个倒是很好解决。

“恭喜主公又得诸多大贤!”起身说话的是毛玠:“不过主公,国子尼、管幼安等人,与玠等一样,都是方面之才。如今天下乱象已现,各地士子想必不再拘于乡土之念,主公若要成就大业,当尽可能招募大贤来我渤海!广招贤才,正其时矣!”

“孝先所言甚是!主公,琰与孝先,为人过于耿介,最多只能做主公的张汤、汲黯。如果我等主政一方,行事过于刚硬,必然导致地方骚然。主公这次出兵中原,正好借此机会招揽中原的大才!主公如欲平定乱世,必须找到自己的萧何、张良!”

嗯,小爷自己的萧何、张良么?有啊,目标大大的有,不要说中原哪,就是隔壁魏郡邺城里就有两个大能,田丰、沮授。可是哥当初一到渤海郡就征辟他们了的,他们居然不搭理哥。冀州牧韩馥那种废材,他们却是一征就起!算了,你们这些冀州大族,小爷迟早要把你们一个个毁灭!

“孝先、季珪过谦了,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仰仗你们。这样,我们先说仲兴说的这三件事情具体怎么解决好了。通的意思,牟平庄园虽然现在只剩下个空壳,但毕竟是我长岛生产基地最近的陆地屏障,不能丢,丢不得。子韧,通虽然也很想带你回陈留,不过这次只能先委屈你了。你带通的五百亲卫队,从渤海走海路去牟平,协助仲兴守城。到了牟平后,直接给我父母说,让他们到南皮来。我爹年纪大了,儿子尽孝的时间不会太多了,等我从酸枣回来,以后就和我住在一起。”

“呃,主公,典韦带你的亲卫队走了,你去酸枣,谁来保护你?”

“哈哈哈,子韧,你身后那两个年轻人眼睛都要喷出火来了。”

“呃,哦,对啊,有子义子龙在,典韦就没啥担心的了。”

“子韧切记,我东莱庄园连同长岛在内,常备兵只有五千人。绝对不可出城野战。只要守住那里就是大功。大家跟我平定黄巾都知道,蚁贼攻城都是有算计的,若是攻打时间太长,消耗粮食太多,他们自己就会撤走。所以,子韧,绝不野战。你记住了?”

“喏,主公放心,韦自知不善统兵,不过在仲兴手下做个冲将,哪里防守吃紧就冲哪里,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好,自己的手下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你这次去牟平,多带一些海船去,要那种内部房间宽敞的大海船。去了之后请我父亲带领青州的士子及其家人一起到渤海来。嗯,你出发不久估计我也要走了,请他们到了南皮先来见孝先。孝先,通也对你抱歉得很,不能带你回陈留了,青州诸贤你和他们共事过,也只有请你担任太守府主记,在通不在的时间内,主持太守府运作。”

“喏!”

“如此一来,青州那边的事情就解决了,随通出征和在家留守的人也差不多定了。季珪(崔琰)、子龙(赵云)、子义(太史慈)还有季观(高览)随我出征,孝先(毛玠)汉升(黄忠)在家分掌政军,子明(蒋蒙)负责后勤,十五哥回来后照看内宅。如果通不在的时候有大事发生,你们四个人商量着办。若是意见相持,以孝先的意思为准。通计划这次出兵,带长枪兵三千人,刀盾兵一千人,轻骑兵两千人。渤海世家大族私兵三千人。共计战兵九千人,战马四千五百匹。子义、子龙、季观,明日开始整备战兵,命令被抽调部队的屯长务必于十日之内带兵到南皮县集中,逾期不到者,斩!”

“慈(云、览)领命!”

“子明,征调民夫八千人,独轮小推车三千辆,大车两千辆,驮马两千匹,粮食十万石,肉类罐头五十万筒,锁子甲一万套……二十日之内,以上人员、物资必须在南皮县聚齐。另外,请将作从事赵子逸明天到我这里来一趟,我有一批特别的物件要他的将作队加班加点的给我赶出来。”蒋通说到这里揉了揉额头:“可惜,我渤海健儿多年来纵横北海,水军实力天下第一,要不是这个季节黄河封冻,我军直接以平底小沙船沿黄河一路西行直抵雒阳,岂不快哉!哪里需要动员这么多民夫、驮马。”

“主公。”蒋蒙起身道:“自中平元年主公起兵以来,每次作战,最重后勤。昔年我青州联军出兵,首先计算的是粮食多少,之后才考虑出兵数量。而我渤海郡的战兵,自成军以来,从来都是只管作战不问其他,故而战力远胜昔年之青州联军。蒙闻无论是袁本初的巨鹿兵,还是韩使君的魏郡兵,都是自己背负粮食去前线。士兵又要打仗又要做民夫,如此士兵,如何能对抗董卓手下精锐之北军、剽悍之凉州军。到时候,还不是要靠我渤海军抗大头。主公,您这次带的战兵是不是少了点?要不带足一万战兵,渤海世家大族私兵凑够五千人如何?蒙这边可以保证,便是征发民夫两万人,粮草一百万石都不会让我渤海伤筋动骨。我渤海武库内锁子甲确实只有三万副,不过若是从长岛基地紧急征调,十日内,两万副锁子甲就能在滨海港登陆。我渤海全郡道路通畅,物资从滨海港上岸后,十日内就可运到南皮。主公,蒙在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您了,迄今已经快二十年了。早年主公经常说‘穷家富路’,这远征雒阳,一路之上不确定的事情实在太多,主公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嗯,子明,带出去的兵多了,家里就空虚了啊。汉升一个人看家,本来就很吃力了,你还要把兵都抽走?”

“主公,现在天下的大敌不就是董卓么?他还能越过酸枣打到我渤海来?”

“孝先、季珪,给这个不明天下大势的家伙讲讲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是谁。”

“呵呵,子明兄,董卓虽然凶残,不过离我渤海毕竟很远,我们去参加会盟,主要是为了尽身为大汉臣子的义。而我等的基业却都在渤海,不能不为这里打算。子明兄,北方那两个姓公孙的,才是我渤海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啊!”

“公孙瓒?公孙度?”蒋蒙完全糊涂了。

“呵呵,”毛玠也紧跟着解释道:“幽州自大汉立国以来,都是抗击北方蛮夷的前线,终年战事不断。而幽州寒冷、土地贫瘠,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自足。炎汉四百年以来,都是靠南边的冀州拨出粮食供应幽州。现在朝廷已经无法号令关东,冀州怎么还会拿出粮食给幽州?不要说这两位公孙都是有雄心壮志的人,单是为了生存,他们也必须南下!辽东太守公孙度,自今年年初到任以来,打击豪强,整顿法令,怎么看都是有雄心的人。趁着天下大乱,辽东偏僻,必然自立!之后肯定是东攻三韩,南略青州。而我渤海、牟平、长岛都在其南下之必经之路上,我军与公孙度必有一战。所以主公才派善于征战的黄伯擢(黄叙)替代长于内政的蒋十五镇守滨海港啊。而公孙瓒嘛,代郡的幽州牧刘虞一直和他不对付,现在天下大乱,更是不会再供应军粮给他。他手下那么多骑兵,消耗极大。要是傻傻的守着一个右北平郡,迟早都是饿死的份,所以,也只有南下。南下之路上,我渤海又挡在这里了!”

“怎么这样?主公,我们为了大义讨董出兵,这两个公孙进击于后?我渤海危矣!”

“哼!子明不必担心!我渤海健儿,五年来搏击大海,早就锻炼出天下第一的水军,公孙度不来则已,来则必败!至于公孙瓒,久闻白马义从天下无双,我黄忠早就想领教了。子明,我渤海的长枪兵本来就是为了克制白马义从而生的。主公不在,又带走了全部轻骑,忠要聚而歼之或许困难,不过打得公孙瓒抱头鼠窜,那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说。”蒋通总结道:“子明,兵不能再多带了。带的太多,只会刺激两个公孙提早对我渤海发动攻击。通预计,这次讨董,最多不会超过半年,回来的时候是夏天。两个公孙要动兵南下,一般也要等到秋高马肥之时,所以我们还是有时间的。”

……

这一次众人的会议因为议题实在太多,不知不觉就开得很晚。等到蒋通终于回到居室的时候,都快天亮了。

“夫人为何还未歇息,你是有身孕的人,怎么如此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呀?”

“夫君,又要远征了么?”

“嗯,天下诸侯群起讨董,渤海岂能置身事外?”

“夫君为天下大义起兵,理所当然,可是妾身担心父亲大人……”

“嗯,夫人放心,为夫此去,剿灭董卓可能做不到,不过将外父大人一家带回渤海,却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连百战百胜的蒋浩然都不敢说能剿灭董卓。夫君,难倒此行真正的大敌不是董卓,而是关东盟友么?”

“夫人高见!”

“夫君,妾身早年在雒阳也曾见过袁家的这位大公子,袁本初色厉内荏,多谋少断,好图虚名,不能容人。此人既不能同甘,也不能共苦。酸枣会盟,以他为盟主,这样的联盟,根本就不会成事。夫君名望高于他,文采军略武艺都高于他,他如何能容?夫君在前方奋战,袁本初必定在后面计算夫君。夫君万万小心!”

“夫人放心,为夫此去,只求击败董卓几次,让他交出外父一家足矣。至于拯救陛下,匡扶朝政,为夫迟早是要去做的,但不是这一次。”

“妾多谢夫君,哎呀!”

“夫人怎么了?”

“没事,小家伙又踢我了!”

“这个小王八蛋,居然敢踢我老婆,待降生下来,为夫要好好教训这厮!”

“夫君,他是小王八,那你是什么?”

“嘿嘿,为夫当然就是又老又蠢的老王八了哦。”

“嘻嘻……夫君,薇算算产期将临,可能等不到夫君凯旋就要生了。不如夫君先给孩子取个名字如何?”

“嗯,不知道孩儿是男是女啊,不如就叫‘鲲’吧,庄子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我渤海郡东面,不就是北冥么。至于小名,咱们还是拿药材来取,若是个男孩呢,就叫‘远志’,若是女孩呢,就叫‘当归’,如何?”

“好口彩,愿夫君此行,一展鲲鹏之志,早日归来……”

——————我是冷汗淋漓的分割线————————

汉代开府的高官府里,一般设有两个长史。随军长史和留府长史。随军长史跟随长官出征,留府长史在长官出征时,代替长官掌握全部事务。比如诸葛亮屯汉中时,杨仪就是随军长史,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为留府长史。

晕死,中平元年是西元XXX年,数字通不过审核,所以把数字全部省略,重发了一章。待会要是编辑人工通过后大家看到两个24章请见谅。

话说,这书大家看了到底觉得怎样啊。觉得扑街早点说,我也懒得一天上班完了晚上还要加班写这个。觉得还行也早点说,给点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嘛。在书评区留言又不花钱,这事儿不算难嘛。

最新小说: 特种兵:开局干掉眼镜蛇小队列表 皇家娱乐指南 大唐无双皇子 温柔坠落 红警之崛起南洋 超能暴乱 绝对征服系统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解构诡异全文 穿越到灵气复苏三国的我无敌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