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热情的船老大
冯二马和欧阳震华从车上拿出行礼,随着船老大上了渔船。
渔船不是很大,也就比电影里常出现的豪华游艇大一圈。
甲板上散发着鱼腥味血腥味,一看就是条‘勤奋’的渔船。船上有三间船舱,前面那个是船老大和船员休息的船舱,上头是船长室,中间的是船客们扎堆的地方,而船尾听船长介绍是仓库和机械室。
二人上了船,细细打量,发现小小的渔船竟然乘坐了十几名船客加十几名船员。在甲板上透气的船客们见到来了新的同伴,都纷纷上前打招呼。这氛围让二马和老头都是很惬意,毕竟在这末世里,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以前那样了。
船客们打完招呼,船老大也介绍起他的船员们起来。
经船老大自我介绍,他全名叫做刘晋汾,出生在陕西汾水,家里祖上就是打渔的渔民。
他的船员们都是这些年和他一起江上打渔的手下,也做一些捞飘子的营生。
灾难发生时,他正在船上,连忙回城找到自己的妻儿带着他们逃到船上。一路顺着汾水而下,一年多来,便从黄河到了这长江水道。
“真是厉害!两年时间就等于游历了大半个华夏!”二马听了船老大的介绍,佩服至极。
“只是你们的油怎么弄的?”
“哈哈,一般一般。我这艘小渔船是祖上传下来的,有帆有橹,也有发动机,不过大多数时间是顺水而下,所以不太费油。船上电力也是太阳能的。”船老大笑着解释,给他们安排了船上的住所。
渔船确实不大,所谓的住所,就是一间船舱,里面密密麻麻摆着通铺,看样子是甲板上的那些过路客都是睡的这里。
船舱里各种气味儿都有,二马和老头刚进来的时候都差点吐了。
不过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是起码也算是个安身立命之所。
“不知道你俩是否晕船,先好生休息。到了饭点,我们会叫你们。”
“还管饭?!”二马惊喜不已,他已经很饿了。
“哈哈,我在另一处船舱里弄了些土,种了点儿蔬菜,主食都是从江里捕上来的鱼。当然也有其他肉,不过都是冰库里的冻肉。上了我的船,就尽管放心,不会让你们饿着。不过等你们休息好了也要帮着打理菜园和捕鱼哦!”船老大一边说笑着一边走出了舱门。
待船老大走后,二马兴奋地看向老头:“我们运气也太好了!这艘船上竟然还有吃的!还能直接到京都,船老大也十分热情。”
“是啊!是太好了……”老头也感慨万千,仰头躺下。昨夜是他守夜,他需要补个觉。他的眼神飘向船舱入口,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
晚餐时间,船老大来喊二人。
冯二马和欧阳震华从船舱里出来透了透气。
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二马靠着船边看向江岸。
黝黑的一片,没有一点灯光。曾经灯火通明的长江航道,如今变得陌生。两岸的残破不堪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在黑暗中如同一个个鬼影,竖立在岸边眺望着江中的行人,仿佛一伸手就要扑过来似得。
“啊!”
身边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吓了二马一跳!
这声音出现的正是他看向岸边感觉到寒气森森的时候,吓得他跳到一旁,金鸡独立,一只手挡在脸边一只手挡在跨旁,好像这样就能挡住所有声音方向来犯的伤害一样,滑稽极了。
“哈哈哈!瞧你吓的!这么胆小啊?胆小晚上可就别靠近船边!”
说话的是个十来岁的女孩儿,扎着两条小辫,正捂着嘴笑话着惊慌失措的二马。
“你是?”
“如果我说我是河里的精灵你信不信?”
……
……
京都一处老胡同内。
姜宁儿白衣款款,仙气十足,看着眼前二十几个瘦得肚皮凸起的孩童,心中一阵心疼。
她不断地从背包里拿出饼干递给这些纷纷伸出手来的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只有十岁,最小的不过三岁,这是一处孤儿院。
这里其实是孤儿院院长的家。孤儿院塌了,院长便带着这群孩子躲在了她这套老房子里。
街上的高楼大厦虽然大部分都没有被毁,却大部分都成了危楼,有的倾斜,有的开裂。反倒是这样的胡同老房子一栋挨着一栋,相互扶持下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只是掉了些瓦,倒了些墙。可是就算墙倒了些,却也住的了人。更何况这样的房子就算塌了也来得及跑,压不死人。
“姜姑娘!这些天多亏你来救济我们,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院长是一个中年女子,五十多岁,自己的孩子地震的时候都在外面上班,从此失去了联系,她的老公也早在多年前就因为癌症去世。
她一个人带着这群孤儿院的孩子艰难地在这老胡同里生活了一年。
一开始还有当地各慈善组织上救助,可二次地震之后就很难联系上了。
后来灾民越来越多,时不时就有一群人翻墙进来找吃的找用的。
每次这个时候她只能带着十几个孩子躲在地窖里,等那些人离开,才重新回到房里。
后来她出去找吃的,吃的没找到,反而从街上一个接一个地带回来几个无家可归找不到父母的小孩子。
这一下,这二十几个孩子的吃住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院长,您别这么说。您才是那位最值得尊敬的人!”姜宁儿看到孩子们一人捧着一片饼干蹲在墙角里,心里不是滋味。
“对了院长,我看您院子里有一台旧的收音机,能用么?”
“能用的,能用的。”
“能不能送给我?我家里有一位老人一直找我要这样东西。我明天可以带更多东西过来换!”
院长摆了摆手,拿起来那台家里最后的电器就递了过去:“我之前藏着这个就是为了听听外面的消息,好找吃的,也没什么用,姜姑娘要就拿去吧!”
“谢谢!明天一定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