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牛中文 > 游戏竞技 > 炁学原理 > 五、太阳的组成、结构、能源和活动

五、太阳的组成、结构、能源和活动(1 / 1)

五、太阳的组成、结构、能源和活动

光谱仪、太阳单色仪、日冕仪、太阳光电磁像仪等太阳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使观测太阳磁场、太阳大气、太阳活动成为可能,对认识太阳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观测成果,西学得出结论:太阳是由氢组成的热氢气球,由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等组成,各层都是由氢(氢核、氢离子或者氢气)组成的。后三层为太阳的大气层,简称为日气。日气可以直接观测到,日球不能够直接观测到,主要通过中微子等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推测认识。理论上认为太**有对流核心和对流外壳,光球的米粒组织就是对流外壳存在的证明。光谱型比FO晚的主星序的星,没有对流核心,只有对流外壳。

炁学提示:太阳是一个同熔化的地球一样的星球,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太阳的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别是日核、内日幔、外日幔、日气等层。日核、内日幔和外日幔分别相当于地核、地幔和熔化的地壳(形成了外地幔),这三层构成了日球。由于温度很高,所以太阳没有日壳,就是说,太阳是液态星球,不是西学认为的是气态星球。而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别相当于地球大气层的底层、中层和外层(地冕层),这三层构成了日气层(太阳大气层)。日炁层包括太阳风、日冕磁场、太阳引力场、太阳的波热光和射线等。

图5.34太阳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1、日核和太阳能源。

日核在西学里叫做核反应区,半径约为R/4(R为太阳半径),温度约1.5×107K(1500万度),压力达2500亿个大气压,密度160g/cm3。在如此的高温高压下,氢不能够以原子或者分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原子核(氢核)的状态存在,电子被压入了核子内,并且在快速运动着。

西学认为天体的能源是核能、引力能和冷却能等,指出:恒星的早期阶段以星云气粒的引力收缩释放的引力能为主要能源。星云物质因自身引力收缩时,引力减少,减少的引力能转化成恒星的能量,有一部分使恒星升温,一部分转化成为辐射能耗散到周围空间;主星序的恒星处于稳定状态,不膨胀不收缩,气体所受到的压力和引力相平衡,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态,其内部能量来自核反应。主星序阶段以热核反应为主要能源,恒星依靠中心的核反应产生能量,核聚变是恒星的能量来源;晚期阶段以冷却释放能量为主要能源。恒星演化的过程证明了量变质变规律的正确性,恒星内部温度的量变达到一定关节点时,必然引起恒星能源的质变,使恒星从一个阶段演化到另外一个阶段。例如温度达到700万度时,恒星内部的主要能源由引力势能转变为氢核反应的核能,于是恒星由引力收缩阶段转化为主序星阶段,量变引起质变。当恒星内部温度达到1亿度时,恒星由氢核反应转变为氦核反应,由主序星阶段转化为红巨星阶段,量变再次引起质变。

1938年贝特提出主序星能源是氢氦聚变热核反应,成功解释了恒星的产能机制,建立了太阳的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太阳的能源是内部的热核反应。核反应方式由温度和初始条件决定,主要有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反应两种。现在多数人认为,太阳和比太阳冷的恒星的能量主要由质子——质子反应提供,比太阳热的恒星则主要是碳氮反应提供。西学指出:日核是由氢核等原子核组成的,正在进行着4个质子(氢核)聚变成1个氦核的热核反应(质子——质子的热核反应)提供巨大的能量。它是太阳能的主要来源。太阳中心进行的氢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形式通过辐射区(能量以电磁波形式传输),以对流方式通过对流层(能量以温度差形式传输),之后以热传导方式通过大气层而传送出去(能量以气体分子碰撞形式传输)。太阳的核能就这样经过千万年的时间传输到太阳表面,最后辐射到空间里。太阳能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源泉。研究成果显示,太阳在最近60年比过去1000年的任何时候都燃烧得更加猛烈,使地球变热,这是使地球气温变热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是次要原因。

质子——质子的核反应过程是:

1H+1H→2H+e++γe

2H+1H→3He+γ

3He+3He→4He+21H。

质子反应的结果是:41H→4He+2e++2γe+2γ+Q。

碳氮循环反应过程是:

12C+1H→13N+γ

13N→13C+e++γe

13C+1H→14N+γ

14N+1H→15O+γ

15O→15N+e++γe

15N+1H→12C+4He

碳氮循环反应的结果是:41H→4He+2e++2γe+3γ+Q。

其中:1H为质子(氢核),4He为氦核,e+为正电子,γe为电子中微子,γ为光子,Q为热能。

反应中有能量损耗。1H的原子量为1.008,质量为1.6606×10-24克,4He的原子量是4.004,质量损失为4H-He=4×1.008-4.004=0.028原子质量单位,相当于1克氢变成氦损失0.007克,转变成的能量E=mc2=6.3×1018尔格。假设太阳最初全部是由氢组成的,那么当氢全部变成氦时产生的能量是1.28×1051尔格。现在太阳每秒的辐射能量是1033尔格,求得太阳维持这样的辐射可达1010年。现在知道太阳的寿命已经有约50亿年,因此太阳还可以维持约50亿年。氢消耗完后,将由氦聚变成其它重元素,进行其它类型的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

西学的星核反应理论不能够合理解释很多的太阳现象。例如:太阳角动量分布异常、太阳的中微子严重短缺、太阳的能量爆发、太阳的大气活动等。在反应中有中微子产生。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作用,能够自由通过太阳各层而不损失丝毫的能量,带有太阳中心的原始信息。美国的戴维斯等人从1950年段开始一直测量太阳的中微子流量。观测发现太阳的中微子严重短缺,其数量的实测值比理论值少2~3倍。这就是“太阳中微子严重短缺问题”,也叫做“太阳中微子的亏缺矛盾”。人们不禁在问:这么多的中微子到哪里去了?还是本来就只有这么多,核反应理论是错误的?

另外我们发现,天体中有许多比核能源(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更加高能的天体存在。例如类星体只是一个很小的河星系,直径只有1PC,但是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比整个银河系(直径25KPC,有1.2亿颗恒星)所产生的能量还高上万倍,并且有超光速现象发生。天体还存在许多超常规的特异现象很难用核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高温、高压、强磁场(脉冲星可高达1014高斯)、高密度星球(恒星内部可达上百亿吨/cm3)、强引力场(例如黑洞)、强辐射场、超能量、暗能量、高能粒子、高能宇宙线、恒星辐射在光和γ波段的爆发、超新星爆发、星系核的活动和爆发、天体爆发产生的巨大能量及其机理、天体的剧烈活动、天体的巨大能源、红移之谜、太阳耀斑的巨大能量、太阳脉动(太阳大气振荡)、太阳角动量分布异常、中子星、脉冲星、黑洞、暗物质、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崩解、奇点等。

克劳修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宇宙,得到了宇宙热寂论——宇宙最终将达到热平衡。恩格斯指出了热寂论的错误在于违背了运动不灭定律,辐射到宇宙太空的热,将以某种形式重新聚集起来,永远不会出现绝对的热平衡状态。

炁学提示:星核是由炁子组成的球体——叫做星核炁子球,简称炁子球。炁子球就像一个放大了的量子,里面只有炁子存在,没有炁粒存在,而西学认为星核是由化学炁粒(原子核、原子、分子、离子、量子、物体等)组成的。星核炁子是决定星球存在的关键物质,是决定星球与其他物体不同的物质,有炁子球的就是星球,没有炁子球的就不是星球而是非生物。星核炁子球理论能够合理解释所有的天体现象,因为天体炁流是由炁子球生产的,而所生产的炁流大小同炁子球大小有关。日核炁子球应该是冷的,不会有1500度的高温,因为温度是对炁流紊乱程度对量度,炁子的紊乱程度不会很高。

炁子是星球的内能物质,是使炁海里的炁体变成天体炁流的关键物质,能够把炁海里的炁体变成阴阳炁流和五行炁流,形成引力和斥力(收缩与膨胀、吸引和排斥)现象,形成场、波、热、光、射线等五能现象。日核的炁子球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吞吐炁体生产炁流(太阳能)的活动:吸进炁体形成阴炁流(引力场炁流和日冕磁力线),炁体变成炁子,成为炁子球的组成部分,使星核炁子增加,使炁子能量提高,使星核的内能提高,结果是使炁子球变大了。然后当炁子球达到一定的程度,量变引起质变,炁子球就会把多余的炁子喷射出去形成太阳的阳炁流(也叫做辐射能,例如斥力场炁流、太阳风、太阳光、太阳热辐射、太阳射线等炁流),形成了辐射能现象,使炁子能量降低,炁子球变小。日球的自转运动带动阴炁流和阳炁流转动,就像太阳风和太阳磁力线的转动一样。阴阳二炁就是西学根据天体现象所预言的起引力作用的暗物质和起斥力作用的暗能量。日核的这种活动使它就像是太阳的心脏一样进行着一胀一缩的呼吸炁体的运动。从整体上看是星球吸收炁体形成引力炁流,辐射炁子形成炁粒(形成星幔、星壳、星气)和斥力炁流。炁子球产生的斥力炁流经过星幔、星壳和星气发射出去形成辐射能炁流而在太空炁海里流动。阳炁流流动的具体过程是:当星核炁子流入星幔成为星幔炁子,使星幔的内能提高。当星幔炁子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喷射出去转化成为星壳炁子,并且形成火山爆发等星壳活动现象,之后依次成为星气炁子和星能炁流,最后流入太空炁海。由于星气贮存炁子的能力很有限,星气炁子很快就喷射出去形成星能。如果力量大,就会把星核、星幔、星壳或者星气喷射出去离开星球,变成为小行星、彗星、流星、星际气粒等物质。星核的分裂就如同量子分裂形成射线一样。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物质并不属于星球的范畴,因为它们没有星核,或者其星核很快就会冷凝变成非生物。星幔和星壳对斥力炁流有吸收转化、反射、折射、散射等阻碍作用,使斥力炁流转变成为星幔炁子和星壳炁子,使自身的内能提高,进行能量积累。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引起质变,内能炁子或者转变成炁粒或者爆发出去,引起了天体爆发现象。天体爆发是星球出现炁流流动不顺利出现的窒息现象,是天体出现“喘气咳嗽”的病现象。爆发的结果是内能炁子转变成为炁粒或者炁流。对于地球类的星球,星幔将形成熔岩,最后凝结成为矿石,形成新的地壳。熔浆全面喷发的时候是生物大灾难的来临,绝大多数的生物会毁灭。炁子发泄后,地温下降,地壳形成,各种非生物诞生,之后是在适当条件下诞生出生物。地壳是由地幔凝结而成的非生物物质。如果没有星壳(例如太阳),星幔就不能积累很大的能量,熔岩就一直处在沸腾状态,火山爆发的频率将加快,由于能量得到宣泄,火山强度会比较小。

黑洞和星核炁子球的特征很吻合,因此可以推定星核炁子球正是相对论所预言的黑洞!但是要注意区分:西学的黑洞是由星球收缩形成的实体,属于恒星类天体,里面是化学物质(化学炁粒),而炁学的黑洞是由炁子形成的虚体,里面没有化学炁粒存在,只有虚物炁子存在,这样的黑洞才能够具备黑洞的性质,符合黑洞的现象和特征。

星球的能源绝对不是核物质产生的核能,其能量不是来自星球的核反应,也不是来自化学反应。其能源是宇宙炁海里的炁体,其能量是炁子球吞吐炁体形成的炁流。炁子球是使星球不同于非生物和生物的特有物质。星核的炁子球是球状的,非生物的炁子是散漫状态的,生物的炁子介于两者之间,这就是造成三类物体有本质上的不同的根本原因。

图5.35日核的组成与功能

2、辐射区。

辐射区厚为0.55R。核能以辐射方式通过此层传输出去,温度、压力、密度迅速下降。

炁学提示:此层是内日幔。此层是由日幔微炁粒(原子、分子、离子、量子等)和日幔炁子组成的液态物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是熔融状态的金石物质,即熔岩物质,其化学成分同地幔是大体一样的,只是电离程度要高些。西学只认识了化学炁粒,并不认识星幔炁子(对于太阳叫做日幔炁子)。星幔炁子就是星幔的内能物质,是能量很大的非生物炁子,同化学炁子(原子炁子、分子炁子、物体炁子)是一样的东西。星幔炁子的能量要比星核炁子低得多。星幔炁子起到吸收贮存、阻挡和转化星核产生的炁流的作用,即起到降低炁流能级的作用,使星核产生的星炁减速减能,转变成为星幔炁子和化学炁粒,转变不了的星炁继续向星壳流动。如果没有炁子存在,炁流将以光速或者近光速直接辐射到太阳外面——炁海里,只需要大约几秒钟的时间(太阳半径70万公里,光速30万公里/秒),而不是西学所讲的需要千万年时间,而且能量会比现在大得多,几乎没有损失。

图5.36日幔的组成

3、对流层。

对流层厚为0.2R。能量以对流方式通过此层,也有湍流引起的低频声波通过。对流层的表面就是日表。日表的里面是不能够看见的,里面的情况只能够通过推理了解。太阳的能量分布曲线与6000K黑体的很接近,所以太阳表面温度接近6000K。

炁学提示:此层相当于熔化的地壳,所以应该叫做外日幔,其组成和作用与内日幔相似,其成分应该和同温度下的地壳是近似的。此层的能量更低,进一步降低日核生产的炁流的能级。太阳辐射出来的射线里有各种射线(各种原子核)存在,太阳光谱也证明太阳有各种元素(约70种)存在,这些情况说明太阳里的化学炁粒同地球是基本一样的。

从太阳照片可以看见,日球基本上是圆形的,日球表面是熔浆,形成一个整体上圆滑的很稳定的球面。熔浆喷射同火山爆发一样,是熔浆在沸腾,使日表有“熔浆山”出现。太阳熔浆爆发是由于日核产生的炁流引起的。如果是西学认为的太阳是一个气体球,能够有这样的外形和表面现象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物理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如此高温高压不被密封的气体球会发生爆炸,再大的引力也无法阻挡这样的爆炸力,也不足以把这样的气体聚集成球体,除非有一个坚硬的外壳包裹住。

图5.37太阳的形状和日表现象

4、光球层。

厚约500公里。这是发光的大气层,是发射太阳可见光形成太阳连续光谱的太阳大气层,用肉眼就能够看见。上面布满了米粒组织,占光球面积的1/3。存在米粒组织说明下面存在对流层。米粒也叫做对流胞,大小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5分钟,温度高于周围背景约300K,是对流层的能流冲喷形成的。日面亮度有临边昏暗现象,就是边缘比较暗。光球光谱是在连续谱背景上有许多暗黑的吸收线,叫做夫琅和费吸收线,最强的有氢、钠、钙的光谱线,据此已经发现了约70种元素,其中,氢占78.4%,氦19.8%,这两者占了98.2%,其它有C、N、O、Ne、Ni等。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的大气活动,因为日球和日表的活动还无法直接观测到。光球层活动有太阳黑子和光斑。

太阳黑子是光球表面出现的暗黑区域,通常由本影(深黑色)和半影(浅黑色)组成。本影被半影包围,本影约占黑子面积的25%,圆形或者椭圆形。大黑子的半影有明显的纤维结构。黑子通常成对出现,西面的叫做先导黑子,东面的叫做尾随黑子。黑子有强大的磁场,可达1000高斯以上。观测发现黑子有明亮的结构。本影温度4240K,半影温度5680K。太阳黑子是由伽利略在1610年首先发现的。黑子活动是由德国的施瓦贝在1826年发现的,他经过17年(1826~1843)的长期观测,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有11年的周期变化(黑子数变化周期)。后来人们还发现了黑子磁场以及约22年的黑子磁场(磁极)变化周期,还有约80年的周期活动。国际上规定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叫做第一个黑子周,2009年进入第24个黑子周。黑子分布变化有周期性,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呈蝴蝶状,叫做蝴蝶图,其分布规律叫做斯勃勒定律(由德国的斯勃勒在1861年发现)。黑子绝大多数出现在纬度±45°之间,从±30°处开始逐渐移向赤道,在±15°处达到最大,在±8°处结束。一个周期还没有完全结束,下一个周期就来了。黑子活动反映了太阳活动程度,对地球的磁场有很大的影响,导致地球磁暴发生。德国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标志着地球出现寒冷期,可历时50年。太阳黑子的数目在过去100年增加了,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1991年发现铍10处于1000年来的最低水平,说明太阳磁场能增加了,太阳活动加强了。1880年段,德国的斯勃勒发现1645~1715年很少太阳黑子活动。英国的蒙德尔指出,这70年太阳黑子活动一直处于极低水平,甚至连续多年没有黑子出现,称为蒙德尔极小期。

光斑是光球照片上比较明亮的区域,亮度比周围光球高约11%。光斑常出现在有黑子的地方,形状不规则,存在时间比黑子长,有时可达几个月。一般出现在太阳赤道南北纬度±35°之间。

炁学提示:此层相当于地球的地表空气层,是由气粒和气体炁子(大气炁子)组成的。气粒主要是氢气。星气(星球大气层)是由气粒(气态的化学炁粒,有分子、原子、离子、量子、尘埃等微粒)和星气炁子组成的气态物体。西学只认识了化学炁粒,不认识星气炁子。星气炁子的作用和星壳炁子一样,阻碍星炁和使星炁转变成为炁子,能量更低。气粒被星球吸引形成了大气层(星气层),如果脱离了星气层,就成为星际气粒,聚集的浓度比较大时叫做星际物质和星云。

5、色球层。

此层稀薄而透明,厚约2000公里,发出玫瑰色的光,光能比光球层小得多(只有光球的几千分之一),过去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够用无缝摄谱仪拍到。1930年段,法国的李奥发明了一种滤光镜,可以在平常就能够得到色球的单色光照片。由于色球变化很快,所以色球光谱也叫做闪光光谱。色球光谱由许多发射线组成,最强的是氢、钙线。色球层不均匀,温度是内低外高,从底部的4600K到顶部的约几万K。有复杂的色球网络存在,网络元大小平均约2万公里,寿命约20几小时。估计有25万个针状体存在,喷射高度3000~10000公里,寿命约5分钟。色球有比较稳定的射电辐射,毫米波、厘米波辐射来自色球层。

色球层活动有谱斑、耀斑、日珥等。谱斑是出现在色球照片上的明亮区域,也叫做色球光斑。现在一般认为是光球光斑在色球层的延伸。其亮度和面积随黑子有11年的周期变化。耀斑是色球照片上靠近黑子上空产生的突然闪现的明亮区域,也叫做色球爆发,存在时间只有300秒左右。耀斑爆发时,太阳的一个小区域会突然释放约1032尔格量级的能量。耀斑处发射出大量的炁流(例如强x射线、紫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射电辐射,还有高能电子、高能质子或者其它量子形成的射线)。耀斑会使地球大气的电离度增加几个数量级,导致无线电通讯反常,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形成地球极光(极光是地球大气受到太阳的射线轰击激发而发出的光,常在耀斑约2天后出现)。耀斑的巨大能量是从哪里来怎样储存怎样释放的?至今未明,有各种假说。例如美国的斯特罗克提出了磁力线再联接理论,初步得到了空间观测资料的验证。日珥是来自太阳表面的白炽的氢气体的喷射,可延伸至几千公里到上万公里处,寿命可达几小时甚至三天。

炁学提示:此层相当于地球的中层大气层,其组成同上,其成分也是气粒和气体炁子,只是气粒的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

6、日冕层。

这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层气体很稀薄,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以前只能在日全食时观测到,1931年李奥发明了日冕仪,从此可以随时观测日冕。日冕由内冕和外冕组成,内冕范围约1.02~1.3R,外冕范围为几R。内冕光谱特点是在弱连续光谱背景上有明亮的发射线,没有吸收线。日冕本身不发射连续光谱,连续光谱是由日冕的等离子体散射太阳辐射形成的。在内日冕发射线中有一条很强的波长为5303埃的绿线,是铁13次离子(Fe+13),只有在上百万的温度下,铁才能这样高度电离。说明内冕的等离子体是高度电离的原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外冕光谱很弱,是散射的太阳光谱,有吸收线,是由日地空间的微粒散射光球光形成的。太阳活动极大期,日冕外形为近球形,太阳活动极小期,日冕形状为非球对称形。

日冕上常有冕洞出现,冕洞是几乎不辐射x射线的区域,温度和密度都比周围宁静日冕低。日冕不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态,日冕的大气压力超过太阳重力,因此不断有粒子流流向太阳周围的空间,这种连续的粒子流叫做太阳风。冕洞是强太阳风的风源。太阳风沿着日冕磁力线伸向行星际空间,由于受到太阳自转的影响,磁力线和太阳风形成阿基米德螺旋线样传播,如图示。在地球轨道处,太阳风的速度是450公里/秒,磁场强度约为5×10-5高斯。太阳风把地球磁场压缩成一个羽毛球的形状,形成地磁层现象。太阳的x射线、远紫外辐射主要来自日冕层。日冕有比较稳定的射电辐射,米波射电辐射来自日冕层。为了探测太阳两极,1990年发射了一颗探测器,探测器1992年飞临木星,借助木星的引力飞向太阳,1994年到达太阳南极上空,开始进行科学考察,1995年飞临北极上空,继续考察。测得从极区冕洞发出的太阳风在极区的速度为750公里/秒,比日面低纬度的400公里/秒几乎大1倍。高纬度上空的太阳风层的磁场极性紊乱,而且磁场强度和宇宙射线的强度与纬度无关,几乎不变。

图5.38太阳炁流及其对地球的作用

日冕层活动有日冕凝聚区、日冕瞬变、射电爆发等。凝聚区常位于黑子群和光斑之上的日冕中,温度比背景高一些,发射出比周围强几十倍的x射线。瞬变现象是日冕突然发生的物质抛射,一次瞬变抛出的物质达100~1000亿吨,持续时间约十几分钟到2小时,损失能量1031尔格,抛出的物质速度可达500公里/秒。射电爆发是在活动区域强,活动区域越大爆发越强。特别是大耀斑出现时会产生射电爆发。射电在厘米波、分米波、米波都有。波长越长,扰动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短。太阳的米波射电对应的温度在宁静时是104K,而在射电爆发时的温度可达1015K,比日心温度还高亿倍。研究表明,射电爆发起源于从色球低层到日冕高层的大气中,它来源于电子、离子等带电粒子所产生的轫致辐射、磁轫致辐射和切伦科夫辐射。

炁学提示:此层相当于地球的外层大气层,也就是地冕层,其组成同上,其成分一样是气粒和气体炁子(也叫做日冕炁子),只是气粒的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太阳大气层温度的情况和地球相似,都是星表气温低,高空温度高。但是两者的气温来源是不同的,地球气温来自太阳炁流,太阳气温则来自本身生产的炁流,很可能是太阳过去爆发喷射出来的物质保存下来的。就是说Fe+13不是由于气体温度高造成铁的电离,而是从太阳喷射出来的。太阳喷射这些气粒后,日表和低空的温度降低回复,高空气体的温度就保持下来了。至于有比日心还高许多的气温存在,我还是没有弄明白原因。是什么原因使炁流变得如此紊乱?难道这些热炁流是从银星来的?还是只是日气内能爆发的结果?

7、太阳大气震荡脉动。

1960年美国的莱顿发现太阳大气有脉动运动,脉动周期为5分钟,形成了光谱的红移和紫移现象,移动周期为5分钟,说明大气有上下波动现象。根据光谱位移量可以求出振荡速度最大值为1公里/秒。在任意时刻,日面上大约有2/3的地方在振荡。每次振荡的起伏范围约为几十公里。还有7~50分钟的好几个振荡周期,最长的振荡周期是2小时40分。对于太阳脉动机理未明。

炁学提示:由于太阳没有日壳的约束,炁流很容易外泄出来,从而形成了频繁的太阳活动。

8、日炁。

西学对此层认识不足。在日冕外面是太阳的炁流组成的日炁层,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太阳系,与银心形成银日炁子,与其他恒星形成恒星群炁子。从太阳喷射出来的星幔、星壳和星气物质,只能够在太阳系内活动,不会超出太阳系的范围,变成了小行星、彗星、流星、星际气粒等。日炁被银心产生的银心炁流(银风、银炁,未被西学所认识)吹压成扁平状,就像太阳风把地磁压缩成羽毛球的形状一样。这样的炁流层使太阳系形成了共平面公转的特点。

图5.39宇宙风对宇宙风的作用

最新小说: 变身反派少女 北地枪王张绣 从乡村球队走向豪门列表 下路禁止秀恩爱[电竞] 全职召唤法师 穿成病弱反派后 小倾心 火影中的学习大师 召唤玩家后我成了海王 木叶之赚钱养家